伤寒

发布时间:[2015.11.19] 点击:1295次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神智淡漠、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减少等。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伤寒杆菌:胆汁培养基生长较好(胆汁内脂类、色氨酸)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伤寒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菌体 O抗原,鞭毛 H抗原,表面 Vi抗原,肥大氏反应(血清凝集素反应)

  内毒素:菌体裂解产生,引起心肌、骨骼肌细胞变性坏死刺激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患者出现缓脉和重脉

  (二)发病机制:病程经过 4~6周(自然发展过程);潜伏期:10天发病过程

  (三)病理变化

  1、伤寒病的基本病变  以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为特点,形成以伤寒肉芽肿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症。

  伤寒细胞:吞噬了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细胞、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

  伤寒小结(或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的局限性增生性炎症。

  2、肠道病变:肠伤寒

  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1)髓样肿胀期,发病后一周淋巴组织肿胀、突出于粘膜表面,呈脑回状。

  (2)坏死期:发病后第二周淋巴组织内多灶坏死,原因:缺血,变态反应

  (3)溃疡期:坏死脱落,溃疡形成,溃疡长轴与肠管长轴平行溃疡可深及肌层,引起穿孔,累及动脉,严重出血

  (4)愈合期:发病后第四周肉芽组织增生,上皮修复,淋巴组织再生,形成圆形和纵形瘢痕。粪便培养在病程第二周—第五周均为阳性

  3、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器官:肠系膜淋巴结、脾、肝、骨髓等,形成伤寒肉芽肿和坏死。

  4、其它器官

  (1)胆囊:临床痊愈后,胆汁中仍可有细菌,可终生带菌

  (2)心脏:中毒性心肌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相对缓脉

  (3)肌肉:膈肌、腹直肌腊样变性(凝固性坏死)

  (4)皮肤:浅红色小丘疹(玫瑰疹,在第二周),胸、腹、躯干较多

  (四)临床表现:

       ①持续高热(稽留热),相对缓脉;

  ②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③血中白细胞总数减少(骨髓单核细胞增生,中性、嗜酸性细胞增生障碍)

  (五)合并症

  1、肠出血:第二、三周;2、肠穿孔:第三周;3、小叶性肺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