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医患历史的记录者,医界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媒体。”5月6日在复旦大学克卿书院的讲座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杨震如是说。
谈到前不久电视剧《大丈夫》女主角辱医事件,杨震介绍,这件事引起了医界的强烈愤慨,最终以剧组道歉收场。“似曾相识的事件80年前就有,1934年阮玲玉出演的电影《再见吧!上海》就因为西医医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触怒了当时的西医界,被西医界大肆抨击。”两次整体愤慨的背后,都是因为医界正遭遇困难。
杨震认为现实的每一种问题,都可以放到历史中去看,对于医患纠纷,历史也能给我们带来启示。他的课题组统计了从清末中国有报纸开始的各时期主流媒体(报纸)对医患纠纷的报道,其中的一些案例折射了现在的某些现象。
清末:多以法律途径解决
从同治朝开始、从有报纸开始就有医患纠纷的报道。
杨震以《申报》为例,早在辛亥革命以前,《申报》就报道过多次医患“纠纷”,媒体的措辞也很严厉,都是冠以“庸医杀人”、“庸医害人”等标题。虽然骂得狠,但是却从没有报道过暴力伤医事件,最严重的情况也只是一个过失医生迫于压力自杀,当时的患者基本都会选择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杨震说,“反观现在的中国社会,暴力伤医层出不穷。”
民国:医院反应迅速
到了民国,《申报》的医患纠纷报道多了一些。
有一次复旦的一个学生在中山医院出现治疗纠纷,5月30号复旦豫籍学生联合登报抗议中山医院,骂医院不负责任。第二天,也就是6月1号,中山医院就在《申报》在登报对该事件进行说明。“可以说,在应对负面新闻的时候,当时医院反应已经非常迅速。”
“媒体的作用并不都是负面的。”杨震再次强调,并分享了梁启超与协和的故事。1926年梁启超被协和误诊,错误地做了右肾切除手术。当时报刊对协和乃至西医大肆攻击,梁启超惟恐因此损害协和的名声,使其他人对医学和其他科学生出不良的反应,他在1926年6月2日晨报副刊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详述了自己此次手术的整个经过,替协和辩解,肯定协和的医疗是有效的。
“这事之后,梁启超依然去协和看病,以宽容的态度谅解当事医生与协和,在西医刚进入中国不久备受争议的的时候,这是对西医的极大支持。”杨震认为,“梁启超先生不但是大师而且还是医界的恩人,这篇文章对中国的医学史都非常重要。”
改革开放前:媒体禁止骂医生
据介绍,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媒体都是不敢骂医生的,因为当时医生被树立为正面形象。
“改革开放前20年《人民日报》关于医生与医院的报道全部是正面的,所有关于医生的报道说的都是好话,白衣天使之类的。那时候,医生是真正的”高大上“的职业,包括赤脚医生在内整个医生群体都被媒体所赞扬的。”杨震说,“这种看起来和谐无比的现象直到80年代才改变,媒体才开始出现批评的声音。”
网络时代:负面新闻传播快
在医患纠纷频发的当下,网络给消息传播提供了捷径,医界面临很大的挑战。2009年,南京市儿童医院一位医生值班时上网偷菜,正好医院里一个患儿死亡,这事爆出来之后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可以说此事闹得全国皆知,这时候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已经不重要了,变成了情绪的发泄。”杨震表示。“网络时代,负面的消息远比正能量更受关注,一个负面微博出来,随随便便就能转发上万,医院很难反驳,这时候真相往往不那么重要。医院和咱们医生都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
“另外,我们看到,在2010年‘8毛门’事件中,深圳儿童医院面对媒体质疑,给出的回答却是‘5个工作日’后答复。在网络和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医院却应对迟缓,以致负面影响完全不可控制,虽然事后证明医院并无过错,但该院却早已声名狼藉,对该院打击非常大。”杨震说。“不过,经历此事后,深圳儿童医院在医界媒体沟通方面目前已经走在国内前列,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该院医务科副科长麻晓鹏主任在这方面有了很多心得。”
医界如何面对媒体
医界在媒体面前是很弱小的,很多医生普遍对媒体没有好感,甚至痛恨媒体,认为媒体是恶化医患关系的原因。杨震说,“在‘8毛门’等事件中,确有部分记者和媒体做了不专业的报道,但是医界并不能因此就把媒体一棍子打死。媒体只是一个聚焦的作用,医院应对得当,媒体同样可以对医界有正面作用。”
杨震认为,面对媒体,第一医界应该积极沟通,利用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二相互理解,媒体并不能左右医患关系,也不是造成医患纠纷的原因;第三要融入媒体,现在很多医院都有自己的媒体平台,还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些就是很好的现象。
“每个行业在特定时代时代都有自己的坎,医患纠纷是医界在这个矛盾时代的坎。面对时代之恶,很多事情我们医生是没法改变。医务人员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排解而不是仇恨。”杨震最后说。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