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大四院急诊科。只因为输液穿刺不成功,就被膀大腰圆的家属连打带骂。什么时候这个职业已经如此高危?短短的几天,已经发生两次谩骂和一次连打带骂,让我们还有多少信心面对患者?”
这则帖子昨日在微博朋友圈里热转。而最近半个月内,沈阳已有四起医护人员被打事件。奇怪的是,涉事医院大多对此闭口不谈,受了委屈的医护人员只能网上“喊冤”。
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医院受了委屈也不说,医护人员只能到网上“喊冤”。本报记者介入调查。
半个月内—
医大四院发生三起护士被打事件
按照帖子所说,记者联系上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证实3月24日晚,该院急诊确实发生过此事。事件中受伤的医护人员为一男两女,其中最小的女护士只有20多岁。警方介入后,目前涉事双方已基本达成和解。而事件的具体经过,医院方面也不愿过多地提起。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上了知情者。据了解,事发当晚一名外伤患者被送往该院急诊急救。“由于伤势的原因,患者的血管情况不是太理想,在首次穿刺(扎针)不成功的情况下,又进行了第二次穿刺。”知情人介绍,这个就引起了家属的反感,率先动手的是一位随行的男子,于是引发了这起冲突。
而正如网帖所说,半个月内,类似的事件已经在医大四院发生了三起。3月22日,一位家属因为患者扎点滴的问题,对护士大打出手。而两周前,该院儿科一位年轻护士,因给患儿输液一次穿刺不成功,被家属打伤住院,这也是三起事件里最严重的一起。事发后,警方介入,打人者被刑拘。
就在上周—
医大一院儿科也有护士被打
类似的事件不只发生在医大四院。3月21日,微信朋友圈里同样跳出了一则言辞激烈的帖子:“必须严惩殴打中国医大一院儿科护士的凶手!”
帖子称,事发当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病房早晨查房时,就在医生的面前,该科的护士突然被患者家长打倒在地,这个护士还在哺乳期。发帖人还公布了打人者的信息,以“网传”的方式要求公众谴责。
据知情人透露:“事情确实是有,是当天早上发生的,事情经过和消息中描述的基本符合。孩子的血管不太好找,之前埋管的时候是扎了第二针才扎上的,被打的护士和之前的护士不是一个人,确实很委屈。护士被打之后还被拳打脚踢的,不过伤得不重。主要动手的是孩子的母亲。”知情人士表示。
事发后警方介入,但双方都拒绝调解,都称自己身上有伤,要求验伤,而两人又都处于哺乳期。
沉默与爆发—
医院选择沉默 医护人员网上“喊冤”
半个月内,接连发生四起医护人员被打事件,但涉事的医院多选择回避,均未正面发布消息。例如,3月21日的医大一院医生被打事件,医大一院官方未对事件作出详细说明。记者采访得到的答复是:“还是交给警方处理,院里不希望这种事情被过分关注。”据知情人介绍,院方曾准备召开发布会对外解释此事,但不知为何又临时取消了。
而受了委屈的医护人员只能网上“喊冤”,表达对施暴者的谴责。
为何医院的员工挨了打,却选择沉默?“医院方面可能顾虑重重,影响、关注度都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院管理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医患间的冲突往往是简单的轻伤害,以目前的处罚力度,施暴者也未必受到严惩。如果闹得沸沸扬扬,影响医院的声誉。此外也有医院管理者担心,这类事件如果过多出现,也会引起效仿。
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的问题不同。但这位管理者的“沉默说”,似乎没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可。否则也不至于“网传”事件见诸各个朋友圈。
“我们都属于高危职业了。转发一下既是对这名护士的支持,至少也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一名参与转发的沈阳市属医院护士长表示,沉默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社会给予关注和理解。
医院应纳入公共场所管理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员会主任李斌披露,2013年全国统计到的医疗纠纷约7万件。尽管这个数字与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73亿人次相比还算不上一个大数目,但一定程度存在的紧张医患关系着实让医生和患者都感到困扰。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刘忠军大夫也表示,执法机关应重视伤医事件的危害,把医院纳入公共场所管理。让刘忠军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把伤医、害医的行为和医疗纠纷混为一谈。“一提到伤医、害医,首先谈的不是犯罪,而是医疗纠纷。实际上伤医、害医,首先是犯罪。”
在刘忠军看来,伤医事件频发,与医院的定位有关。现在医院属于内保单位,出现医闹后,只要未出现人身伤害行为,警察在处理上就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医院是人人可以进出的地方,和车站这种公共场所没有任何差别。一旦在治安管理上把医院设为公共场所,公安人员执法就有了依据,医闹就不能随便在医院里妨碍正常秩序。
医患之间不是敌人
“医患之间不是敌人,面对疾病,应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医护人员理应受到尊重。”采访时有位医生这样说。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就医环境并不理想,个别的医务人员也确实有怠慢病人的现象,医疗事故也有发生,但这不应该是医生被打的理由。即便出现医疗纠纷可以采取向院方投诉、事故鉴定,甚至起诉等办法解决。一时冲动,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还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法律代价。
同时记者也希望,在遇到侵权时,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不要选择沉默,大事化小的绥靖政策,那样只会助长邪气,让真理打折。记者希望这样的“网传”今后不要再发生了,因为这记耳光不只打在医护人员的脸上。
来源:沈阳网-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