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如训:脑血管病术语的正确应用

发布时间:[2014.03.18] 点击:256次

作者:黄如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我国《辞海(第六版)》中,“术语”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其严格规定的意义。在英语辞典中,terminology 译为术语学、术语、专门名词,technical terms 也名为专门名词、有特定意义的词、学术和各种工艺上的专门用语,scientific terminology是科学术语,medical term为医学术语(《新英汉词典》;《牛津当代大辞典》)。
 
    1 脑血管病术语的形成
 
    早在2400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已观察突然发作瘫痪的患者。1620 年瑞士人Jo⁃hann Jacob Wepfer 首先在尸检中发现突发死亡者有脑内出血,成为命名中风(apoplexy)的第一人。apoplexy是希腊语,用于突发、短时、快速死亡者。英语中stroke的词意是发作、一击、敲击(《牛津当代大辞典》),突然发作、猝发(《新英汉词典》),近代则衍生为中风、卒中、脑中风(《新英汉医学大辞典》),成为脑血管病的专用术语。2000 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中风的记载,称为“击仆偏枯”、“风痱”、“风懿”。击仆偏枯者,突然仆倒半身不遂也;风痱者四肢不举也;风懿者突然不语也。1800 多年前,东汉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又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600 多年前明朝楼英著的《医学纲目》更明确指出,“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如此也”。100 多年前,清朝雷丰的《时病论》中说“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又“观夫卒中之病,在春中风为多……盖风之中于人也,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呙斜舌强,痰响喉间等症”。
 
    历代医学家均从临床观察到的表现来描述疾病,经过不断积累、论述、提炼,最终形成共识,获得公认的专用名词。卒中、中风是最简明的词语,为广大医学术界人士和大众普遍接受。可见,中外医学“中风”、“卒中”的疾病定义是相同的,均含急性、突发之意,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专用术语。
 
    2 应用现状
 
    至今各类文献中有关脑血管病术语相当多,常见的有急性脑血管病、脑血管意外、卒中、中风、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 RIND;后循环缺血)、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但使用急性卒中、急性脑卒中、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并非少见,有的成为文题,甚至指南的书名,这种误用或滥用,可能有泛化之势。
 
    2.1 术语失真 卒中、中风、apoplexy、stroke 等是非常明确的专用名词,均包涵急性和发作的意义。但有许多文献却不时用急性卒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acute stroke、acute ischemic stroke等来代替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或脑梗死。例如:
 
    ①“CAST: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aspirin use in 2000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
 
    ②“SPOTRIAS (specialized program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acute stroke)”;

 

    ③“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等。
 
    以上这些实例均是专指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针对性非常强而卒中或stroke属专用名词,还包括出血性脑卒中,故简用卒中来替代缺血性脑卒中,是不确切的表述。遗憾的是在相当长时间许多文献一直沿用,至今尚未被察觉,未加以纠正。从术语的定义上来看,卒中、stroke 就已有明确急性含意,显然,在卒中之前加上“急性”,stroke的前面增添“acute”,而构成的“急性卒中”和“acute stroke”,不但是画蛇添足,更使这组冠上“急性”、“acute”的专有名词丧失真实。
 
    2.2 概念混淆 脑血管病是总称,内含许多种疾病,每一单独的脑血管病有其明确的定义。然而不少文章,甚至指南或专著,常把单一的与一组的脑血管病在文中没有严格区分,有的互为等同,多次运用。较为典型的如:
 
    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文中有(括号内为出现频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处)、急性脑梗死(6处)、急性脑卒中(1处)。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理建议”中使用下列名称:急性缺血性卒中(11 处)、急性脑梗死(2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2处)、缺血性脑血管病(2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处)。该文实际上是专论脑梗死的治疗,而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本身就是缺血所致的急性病,却反复用了6 种不同的病名术语,因此,这是专门名词混淆、术语不正确的体现。
 
    3)国内一本神经病学巨著在脑卒中分类(723页)的标题下,有“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依据疾病状态及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分为:①TIA、②脑卒中、③RIND、④进展性卒中和完全性卒中”;而在脑梗死的临床类型中,“依据症状和体征演进过程,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①完全性卒中、②进展性卒中、③缓慢进展型、④RIND”(740页)。遵循命名和分类的原则,急性脑血管病与脑卒中不能等同,脑卒中并未包括TIA及RIND,而将进展性卒中和完全性卒中归入脑梗死,也欠恰当。
 
    由此可见,在科学论文或著作中,必须概念清晰,专业术语不可混乱,才能准确表达。
 
    2.3 旷时持久 上述状况的存在,并非偶然,延年不断出现于许多书刊中,甚至有专业杂志从创立到现今,一直没有发觉和纠正。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检索2012年文章题名为“急性脑卒中”56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32篇,“急性脑梗死”1502 篇;在Pubmed 中检索英语文献,2012年文章题名为“acute stroke”278 篇,“acute ischemic stroke”377 篇。现仅从我国2012 年的文献(有关的脑血管病)中举些实例:
 
    1)《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在“轻型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述评)一文中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1处)、急性脑梗死(6处)、急性脑卒中(2处)。
 
    2)在2012 年期刊的文题中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脑梗死”多见,如(括号内为篇数):

 

    ①《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 年第9卷):急性缺血性卒中(1篇)、急性脑梗死(2篇)、急性腔隙性脑梗死(1篇);
 
    ②《中国卒中杂志》(2012 年第7卷):急性缺血性卒中(5篇)、急性卒中(1篇)、急性脑梗死(2篇);
 
    ③《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第29卷):急性脑梗死(9篇)、急性缺血性卒中(1篇)、急性脑卒中(1篇);
                                         
    ④《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第20卷):急性缺血性卒中(8篇);
 
    ⑤某些权威杂志,如《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 年第45卷):急性缺血性卒中(3篇)、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篇);《Lancet》(2012年第380卷):acute ischemic stroke(8篇)。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今年修定出版的国际权威指南,即AHA/ASA 的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其中“acute ischemic stroke”(97 处)、“acute stroke”(49处),文中亦有不少“ischemic stroke”或“acute infarct”(4处)、“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4处)。
 
    2.4 涉及者众 一篇文章的发表或一部著作的出版,都要经历一个十分严格的程序,作者立题、分析撰写、编排、初稿、修改、定稿,编辑或出版部门的筛选、初审、复审、终审,为此参与的相关人员及机构不少。具体有下列几方面:
 
    ①  内容形式:论著、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论文汇编、述评、指南、共识、著作等;
 
    ②  人员:作者来自各级医务工作者、研究者(包括研究生)、多中心协作组、攻关课题组等,审编者则是编辑、编审、总编或主编,其中有不少教授、专家、权威;
 
    ③  单位:作者的领导部门有医院、研究院所、大学或院校等,学术会议或论文的组织机构有学术委员会或组委会、各级医学会,负责出版和发表的出版社、杂志,其中有属国家级、名牌、世界权威的单位。
 
    上述的种种实例,充分显示脑血管病术语在应用中存有不少偏差,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3 正确术语的意义
 
    专业术语的确切表达和规范应用,具有重大价值,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使科研深入、发展,正确的科普教育,指导大众健康生活。
 
    4 建议
 
    全面认识脑血管疾病,正确理解概念,准确应用专业术语,对临床和科研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的文章、学术报告或讲座中,我们曾指出脑卒中不是综合征,而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脑梗死并非独立的单一病种,而是一组疾病的总称;腔隙综合征不能等同于腔隙性梗死,前者尚可见于多种性质的局限小病灶,如出血、肿瘤、囊肿或肉芽肿等;椎—基动脉急性缺血发作的建议……在一系列的论述中已涉及有关专业术语的界限和应用,严格定义,正确表达,提出见解。纵观现状,脑血管病尤其脑卒中的术语、用词等,存在不规范、表述欠确切,甚至有些紊乱或错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急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临床最常见,备受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经常应用相关术语及词汇。根据临床和病理,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和缺血两大类,前者有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脑梗死和脑缺血发作(即急性局灶性缺血,按临床征象的持续时间又区分为TIA 和RIND);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在书山寻真中的一些浅析,冰山一角的个人管见,恳望批评、斧正。
 
    (本文承蒙廖松洁、李晶晶协助整理部分文献,特此致谢)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