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近发表于《睡眠》(Sleep 2014 Mar 1;37(3):475-82)杂志的研究显示,频繁出现梦魇及夜惊的儿童日后出现精神病性体验的风险更高。
这项出生队列研究由英国华威大学的Dieter Wolke教授等研究者所开展,旨在探讨特定的睡眠异常与精神病的相关性。受试儿童在2.5岁至9岁时,研究者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向他们的母亲了解到其子女出现梦魇的状况。而在受试儿童12岁时,研究者对其进行了临床晤谈,目的在于确定近6个月中梦魇、夜惊、睡行等睡眠异常以及精神病性体验的情况,这些精神病性体验包括幻觉、思维不连贯及妄想。
共有6,796名儿童完成了临床晤谈,其中3,462名为女孩。结果显示,随着梦魇的增加,青少年期出现精神病性体验的可能性同时升高。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2.5岁-9岁之间由母亲报告频繁出现梦魇的受试者在12岁时报告精神病性体验的比例高15%,这一结果与性别、家庭负性事件、情绪及行为问题、智商及神经系统疾患无关。
12岁时,有24.4%的受试者称自己在此前的六个月中仍受梦魇困扰,9.3%曾出现夜惊。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这些受试者在近6个月出现精神病性体验的风险升高2.5倍(OR 03.62,95%CI 2.57-5.11)。
与没有梦魇的孩子相比,那些仅有一段时间反复出现梦魇的孩子患病风险升高16%,而三个或三个以上时间段反复出现梦魇的孩子,其风险升高56%。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睡行症等其他睡眠障碍与日后的精神病性体验并不相关。
Dieter Wolke教授指出:“我们当然不希望家属对这一发现而担忧,毕竟每4个孩子中就有3个在小时候做过噩梦。然而,持续时间过长的梦魇及夜惊,如持续到青春期,可能是未来生活中某些事件的提示因素。”
青年精神健康运动(Campaigns at YoungMinds)主席Lucie Russell医生称,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对于精神疾病征兆的判断都有助于成千上万的潜在患病个体,早期干预对于预防至关重要。”
梦魇在孩子中比较常见,它们发生于快速眼动相(REM)睡眠,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孩子在醒来时常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有时可能伴有心悸。而作为另一种睡眠障碍,夜惊发生于非快速眼动相(non-REM)睡眠,睡眠过程中孩子对此没有察觉,醒来后对前一晚的肢体抖动等表现不能回忆。
信源:Risk of psychotic traits may be indicated by frequent nightmares in childhood,medicalnewstoday,4 March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