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齐市杀医案:是不能容忍的恶性刑事案件

发布时间:[2014.02.19] 点击:51次

    18日16时,齐市富拉尔基公安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2·17”杀医案进行了通报。

 

    据警方介绍,17日10时28分,在北钢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室内,一名医生被袭击。民警到达现场后当场将一名手持铁管的嫌疑男子抓获。被害人孙东涛头部遭到重击,经抢救无效死亡。鉴于案情重大,齐市公安局迅速组织刑侦、刑事技术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侦破。经审理查明,犯罪嫌疑人齐某某在春节前因治疗鼻部疾病,对北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45岁)的治疗结果不满意,遂产生报复心理。案发当天,齐某某手持一根50厘米左右的铁管,闯入耳鼻喉科门诊室,连击孙东涛的头部,行凶后被及时赶到的民警抓获。

 

  目前,此案仍在进一步调查中。富拉尔基区委、区政府已组成专门工作组,开展相关调查和善后处置工作。

 

  18日上午,赶了3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行来到齐市富拉尔基区。在这个原本宁静的小城区,居民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几乎都是发生在前一日、令人惊愕和痛心的杀医案。记者多方采访,力图还原案发过程及齐某某的作案动机,追念那位在北钢医院工作岗位上被害的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医生。

 

    ◎案件还原:

  他进屋后一言未发

  从袖中甩出铁棍打下去

  在场患者:当时发出一声巨响,我还以为是电脑爆炸了,吓得从凳子上摔了下来。

 

  记者从当地警方处获得了案发时的诸多细节。据警方介绍,17日早,齐某某从自家仓房内取出一根50厘米左右的铁管,随后直奔距离其家一公里外的北钢医院。其间,他将铁管藏进了袖子里。来到医院后,他径直走上2楼耳鼻喉科门诊室。当时在该诊室内,科室主任孙东涛正在为一名六旬老人看病,另外还有两名医务人员。由于孙东涛的座位背对门,所以他并没有察觉齐某某的出现。进入诊室后,齐某某一言未发,飞快地从袖子中甩出铁棍,对准孙东涛的后脑一棍打了下去。

 

  据在场的六旬老人介绍:“当时发出了一声巨响,我还以为是一旁的电脑发生了爆炸,吓得从凳子上摔了下来。一瞬间的事儿,完全没有反应的时间。”此后,齐某某对孙东涛的后脑和颈部连续击打,一片嘈杂和喊叫声随后响起。

 

  他当时已失去理智

  几近疯狂失控

  办案民警:被害人已躺地不动,嫌犯仍不停用铁棍猛打。

 

  据警方介绍,事发时,富拉尔基沿江派出所驻该医院警务室的民警正在1楼巡逻,听见有人呼喊:“打人啦!打大夫啦!”3名民警立即从就诊患者中挤出一条路,迅速跑上2楼。就在上楼时,民警们的对讲机收到了报警信息,前后1分20多秒,办案民警就赶到了案发现场。据办案民警介绍,当时孙东涛已倒地不动,完全没有了反抗能力,但齐某某仍在不停地挥动着铁棍进行击打,已经失去了理智,几近疯狂失控。3名民警见势立即上前将齐某某扑倒,并控制住。当时的齐某某先是一愣,并没有表现出反抗行为,后被带回公安机关。而倒在血泊中的孙东涛,经抢救无效死亡。

 

  警方还原嫌疑人

  19岁的他为啥杀医

  原因一:术后鼻梁不再高挺,爱美男不接受医生“恢复期”解释

  原因二:面对“变丑”现实,没方式排解,堆积的仇恨瞬间爆发

 

  记者走访了解到,齐某某1995年生人,本来应该在当地一高中念高一,因为病情等原因他于去年年末辍学。今年19岁的齐某某身高在1.72米左右,身材偏瘦,浓眉毛、高鼻梁,相貌端正,平日里是一个比较注重自己相貌的人,穿衣打扮相对来说也比较爱美。

 

  针对此前关于齐某某作案动机是由于复诊时被弄疼这一猜测,记者从警方处获悉,这并非是齐某某作案的真实原因。他的鼻部所患的鼻中隔偏曲疾病,除了感觉呼吸不通畅,有时憋闷、头晕外,还导致其鼻梁部稍微变形,让齐某某深受困扰。春节前,齐某某来到北钢医院耳鼻喉科进行手术治疗,出院后自我感觉鼻子歪曲的情况没有改善,鼻梁不再高挺了,于是春节后3次来院复诊。经询问,被告知目前“处于恢复期,恢复一段时间慢慢会好的”。面对这样的回答,齐某某并不接受,纠结于“变丑”现实,又没有良好方式排解的他,将内心堆积的郁闷和仇恨,在实施行凶杀人的瞬间彻底爆发了。初审过程中,齐某某没有抗拒排斥,表现平静。

 

  据了解,齐某某的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打零工,家里还有一个姐姐。

省卫生计生委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医院加大安保力度

 

  每20张病床配1名保安

 

  17日,齐市富拉尔基区北钢医院发生一起患者故意伤害医务人员致死事件。记者18日从省卫生计生委获悉,省卫生计生委已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预防和减少在医院内部伤害案件的发生。

 

  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院应当形成法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专职保卫机构组织实施,医疗投诉、新闻宣传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加大安保投入力度,保安员数量应当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3‰的标准配备;健全安保制度,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实行24小时监控;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发现可疑人员,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医院门卫室、各科室、重点要害部位要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确保发生突发案事件时能及时通知保卫、保安人员,迅速处置。

 

  通知强调,要引导医务人员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和方法,如“三可三不可”原则: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察言观色,及时应对。应注意与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语和醉酒的人员交流方式;遇到突发事件要充分利用自己周围的物品保护自己,具备有关正当防卫与避免防卫过当的基本知识。同时,积极协同公安机关共同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并协调公安机关向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

 

  这是不能容忍的恶性刑事案件

 

  这不是医患纠纷,是在法制社会不能容忍的恶性刑事案件。令我们学界尤为痛心的是,在对恶性伤医事件“零容忍”的今天,竟然又在我省发生了性质如此恶劣的杀医事件,我们在震惊之余深感为了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拯救我们的医学事业,严格法制已经到了必须有所作为的时候。

 

  首先,关键问题是尽快完成医疗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保证全体国民的医疗保健需求,还医院、医务人员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此外,向全社会宣教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学不是万能的,存在诸多未知性和风险,患者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医生,建立互信。

 

  我们在此对孙东涛医生表示深切的哀悼,对其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我们敦促司法部门依法严惩凶手,并将对后续事态的发展给予关注。

                                 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
                                            2014年2月17日

 

    哀痛的气氛,笼罩在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春阳街的北钢医院内。45岁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悲惨遇害的一幕让这所建于1954年的医院承受着前所未有的伤痛,依旧忙碌在工作岗位上的医护人员缠上黑纱、上写“哀念”二字,以此表达他们对孙东涛的悼念。20岁从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行医至今,数不清的“北钢”职工和职工家属见证了孙东涛的医路历程,然而他的人生却在农历正月十八被自己的一名患者终结。

 

  18日,本报记者在孙东涛主任的哀悼会现场看到,近300位医护人员和自发赶来悼念的市民,每个人都满面泪泣。面对十余家媒体记者,北钢医院相关负责人显得更加敏感,拒绝吐露任何信息,坚决拒绝了所有采访,于是记者走近孙东涛的患者和同事中,了解了孙大夫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患者同事还原孙医生

  他总笑呵呵的

  对病人从来不烦
 
  在追悼会现场外,许多患者自发赶来送孙东涛医生。记者走近他们和孙东涛的同事,听他们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孙医生。

 

  60岁的患者赵丽芬:“他爱笑,没见跟谁红过脸”

 

  北钢医院依钢厂而建,近六十年的历史中成为钢厂职工就医的首选医院。60岁的赵丽芬是钢厂职工家属,她的孙女就是在这个医院出生的,而她与许多医生也都在看病过程中结识,孙东涛就是其中一位。

 

  “我有过敏性鼻炎,第一次来看病时,他还是个学生模样,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他接了退休老主任的班,一到春秋就会给我开些抗过敏的药。几天前,还给我女儿看过嗓子,做了雾化。”赵女士难掩悲痛,哭着说:“那孩子下手咋这么狠呢,有什么深仇大恨啊,至于把人往死里打呀!我印象里孙大夫很爱笑,总是笑呵呵的。这么多年来,没见他跟谁红过脸!”

 

  患者王女士:“他开的药,我抹两天就好了”

 

  在孙东涛遇害的24小时后,记者来到了位于北钢医院二楼的耳鼻喉科诊室,幽暗的室内仍可清晰看到地面上大片呈迸溅状的血迹。

 

  事发后的1个小时,消息几乎传遍了医院周边的居民区。3年前,王女士在自家不小心撞到了门框上,鼻子鲜血直流,就医时就是孙东涛给止的血,“我至今都没忘,他给我用纱布包扎,我还不小心弄到了他的袖口上,挺不好意思的,他笑呵呵地说没事。止住血后,他给我开了一罐几块钱的药膏,回家抹两天就好了。虽然我跟他就接触了这么一次,但感受到他对患者很耐心。”

 

  同事王医生:“他对病人很细致,从没说过烦”

 

  说起这位和自己一起供职了十多年的老同事,孙东涛的同事王医生难抑泪水,“他对病人既耐心又细致。”王医生说。与绝大多数医护人员的态度一样,对待记者,王医生不愿多谈。不过在采访中,多位医护人员向记者表达了孙东涛对于老年患者的尊重与细致,“他的科室门上就印着‘60岁以上老年人优先’的字样,对待老年患者,他也从没说过烦。”

 

  家人还原孙东涛

  他孝顺顾家

  喜欢滑雪爱打羽毛球

 

  18日晚,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主任委员、哈医大一院耳鼻咽喉颈外科主任李慧军教授,省医学会耳鼻咽喉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医大二院耳鼻咽喉颈外科主任刘鸣教授等一行人来到了孙东涛的家中,看望了他的家人。记者随行进行了采访,从其家人口中还原了他们心中的孙东涛。

 

  从北京赶回来的妹妹:“我妈当了一辈子护士,没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

 

  43岁的孙东梅是孙东涛的妹妹,她告诉记者,她从北京赶回来,内心十分悲痛,“我和哥哥全靠妈妈含辛茹苦拉扯大。我妈当了一辈子护士,年逾七旬,现已卧病在床多年,我哥很顾家,一直精心照料我妈,这份孝心连他的许多同事都知道。今天早晨,我一点点地将哥哥的死讯告诉了我妈,但具体细节没说,没想到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啊!我们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能还我哥哥一个公道,也还这个神圣的职业一个公道,严惩凶手。”孙东梅说。

 

  同是医务工作者的妻子:“他是个十分勤奋的人,特别爱和我讨论疑难病例”

 

  孙东涛的妻子于虹心脏不好,得知噩耗至今,全靠速效救心丸支撑。 
 
  于虹在富拉尔基区人民医院化验室工作,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儿子今年参加高考。“当天早晨我们去上班的时候还好好的,没想到那竟是最后一面。”面对李慧君、刘鸣等省内知名耳鼻喉科专家,以及孙东涛的恩师,于虹泪流满面,并婉言谢绝了医师学会等组织的捐款,“我不能给大家添麻烦,我也是一个医生,知道大家的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我只希望社会能还东涛一个公道”。

 

  据孙东涛的家人介绍,于虹比孙东涛小1岁,夫妻二人十分恩爱,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滑雪、游泳、打羽毛球,“东涛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每次做手术之前,都要回家翻看诊断和相关病例,遇到难题就翻阅书籍请教老师,而且特别爱和我讨论疑难病例。”

 

  为啥又是耳鼻喉科?

 

  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患者伤害医务人员事件。据悉,此次发生在齐齐哈尔市北钢医院的杀医案,是继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杀医案之后,又一起发生在耳鼻喉科的凶案,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耳鼻喉科缘何成为伤医案的“高危科室”?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部分耳鼻喉科临床一线医生。

 

  哈医大四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平:

 

  鼻部很敏感!易引起患者情绪变化

 

  徐平主任指出,首先是鼻部的敏感性。与其他部位相比,人的面部神经敏感而发达,稍有不适影响显著,对日常生活构成困扰的同时容易引起患者情绪变化;其二是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居多,20-30岁男性患者群体更易冲动,客观上增添了危险因素;其三是在实践中,许多患者手术后鼻腔状况良好,通过仪器进行第三方检测也认定没有问题,但患者仍然表示“鼻子不通气”,这也为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哈医大一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

 

  “小病”治不好!医患间易产生隔阂

 

  “在国外,耳鼻喉科的重要性可以排在所有科室中的前三名。”哈医大一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认为,在我国,一些医院将耳鼻喉科作为小科室管理。无论是医院管理层还是医务人员,甚至是患者,会出现“耳鼻喉疾病远远不如心脏疾病严重”的认识误区。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导致医院在医生人才培养方面难以形成良好的梯队建设;另一方面,患者一旦诊疗情况并不如预期,心理会产生落差,认为这种“小病”也会出问题,医患间容易产生隔阂。

 

  哈医大二院耳鼻喉科主任刘鸣:

 

  先上网“对号入座”!患者带着“诊断”就医

 

  哈医大二院耳鼻喉科主任刘鸣认为,一些病症目前在医学界仍在研究,尚无定论。然而部分患者不当甚至错误使用网络医疗信息,在没有进行复诊的情况下,直接将自己的身体情况对照网络医疗信息显示的病症特点“对号入座”,无疑给临床医生诊疗带来难度。“三甲医院的耳鼻喉科一线医生平均每人每天接诊患者80名左右,诊疗时间非常紧张。这种情况下还要纠正患者的认识误区,即使说得口干舌燥,有些患者还不完全相信。”

 

    来源:黑龙江-生活报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