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自由执业:三位杭州医生的创业历程

发布时间:[2014.02.17] 点击:159次

    关注微博“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的粉丝们都发现,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于莺过得和往年很不一样,无穷无尽的夜班、值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和亲人团聚、和朋友聚会。

 

  去年6月8日,于莺从工作了十多年的北京协和医院辞职:“不愿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评判体系玩了”。在目前我国以主导的医疗行业中,医院评职称一般以发表论文数作为重要依据。工作了十多年,因为喜欢做临床不喜欢搞科研,于莺的职称一直止步于“主治医师”。

 

  辞职后,于莺表示,自己并不会离开医疗行业,而将“追求自由职业之梦想”。在微博上,于莺也会经常透露自己的动向,除了开了一家淘宝店,她还去中国台湾游学参观全科医学,去北京通州替自己未来的诊所选址等。于莺说,未来自己可能会做老板,开一家全科诊所。

 

  前年,对于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来说,也是意义不凡的一年。他辞去了三甲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的职务,放弃事业单位的编制,选择到多家医疗机构自由执业。

 

  所谓“自由执业”,指的是持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自由选择其执业方式,是自己开诊所还是受雇于医院,是在一家医疗机构还是多家同时执业,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张强说,自己选择自由执业,是为了还原医生的本色,他希望用自己离开体制执业的行动,为中国优秀的医生们寻找一条新路。

 

  事实上,在杭州,也有一批优秀者在行动。他们选择从体制内走出来,又在自己的医学领域内创业。我们选择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听听他们的心路历程。

 

  ■2001年就做了于莺和张强最近两年才做的事

 

  明视康院长郑历“出走”的这十三年
  
  杭州明视康眼科医院院长郑历知道微博上红了很久的于莺,也了解被媒体热炒的张强,但在“走出体制外”这件事上,他算是两人的“前辈”。

 

  2001年,郑历就做了于莺和张强最近两年才做的一件事——告别公立医院,做一个自由的医生。

 

  13年前就能果断抛弃铁饭碗,需要的勇气更非现在可比。

 

  用过了“好兵器” “由奢入俭难”

 

  相差13年的“出走”,虽然殊途同归,但初衷不同。

 

  于莺和张强的离开,有一个相似的原因,就是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服务粗糙,医生和病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郑历感慨说,十多年前,病人还没有那么多,医院还没有那么挤,医患关系也没有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触动他离开的原因,还是和自己在工作上追求完美的个性有很大关系。

 

  1995年,已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10年的郑历,开始专门研究激光治疗近视。当年,身为省级医院激光治疗中心主任的他,轻轻切下了浙江省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第一刀,成为浙江省近视激光第一人。

 

  郑历做的手术干净漂亮,病人口口相传。因为技术娴熟,能力卓越,国内不少医院邀请郑历会诊、手术。北京、上海、广州、呼和浩特、南京……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但职业瓶颈不期而至。

 

  在一次次飞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探索、学习新技术的同时,郑历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在内心埋下一个个震荡。

 

  在发达国家,眼科诊所林立。诊所内,各种先进激光设备仪器的种类和数量都是顶级的,并且充斥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人性化服务,病人是预约的,有医生、护士安排病人做术前检查,病人可以不厌其烦地问所有想问的问题,记录电子化,手术室播放轻柔音乐,术后有专家跟踪随访……

 

  与此同时,郑历还感受到了激光近视手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迅速。

 

  郑历当时所在的激光治疗中心由外资投资,期限10年,最初几年,德国的设备是最好的,他用这样的机器给病人做手术,人刀合一,非常安心。但是这一行日新月异,短短5年后,新技术、新设备已经上市,公立医院要及时更新换代,很难。

 

  郑历在其他医院手术时,接触到了最新版本的美国激光设备。一上手,郑历体验到了更为细腻的操作感觉,而且术后视力恢复更快,视觉质量也有所提升。回到杭州,郑历有些惆怅。“由奢入俭难”。就好像武林高手用过了好兵器,再放低自己,似乎就无法使尽功力。他和医院提过要求,但现实是,公立医院的设备引进有很多考量,并不可能只跟随手术医生的理想。

 

  他决定为了理想放手一搏。

 

  “走出体制”,就这样定格在郑历2001年的人生履历中。

 

  设备经销商几年才敢打来一个电话

 

  “出走”并创办明视康后,郑历的理想一步步实现。

 

  自己作为领军人物引领发展,每天不是扑在手术台上,就是泡在设备室里研究仪器,充当“激光发烧友”。

 

  设备更新与国际同步,引进美国激光设备,用最好的仪器为病人手术。

 

  引进最新的医患诊疗模式,医院干净明亮,没有逼仄的空间,没有消毒水的味道,让人走进来心情放松。汇集一批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有二三十年临床经验的眼科专家,从精细严密的术前检查,到贴心温暖的术后跟踪随访,体现专业和人文关怀。

 

  自己放手做,很多事不用瞻前顾后,有时甚至可以随心所欲。

 

  要不要进人,他说了算,考核标准是,手上的技术究竟拿不拿得起。

 

  要买什么设备,他说了算,不用考虑一台设备的引进能改善多少销售数据,他只考量几个标准:技术含量是否大幅提升,手术风险是否能进一步降低,手术效果能否再上一个台阶。

 

  他在选购设备上不讲人情,以至于设备经销商只敢几年打一个电话给他。

 

  自主创业的体制,让生活中内敛沉静、手术台上果断干练的郑历感觉如鱼得水。

 

  一个医生最终应该回归的是临床

 

  郑历前几天和一位还在体制内的医生朋友吃饭聊天,对方说,除了出门诊、做手术,平时还要忙课题选报、学术论文、评职称等等,有时候太忙,只能睡在医院,连家都回不了。

 

  张强也曾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一些公立医院存在行政臃肿问题,并没有围绕医生服务,医生很多的精力牵扯在会议、评职称、报课题等问题上。

 

  郑历说,其实一个医生,最终应该回归的是临床。医生需要获得的尊重,是病人给他的,而如何让病人能真心实意尊重医生,就需要医生有时间精力投入到临床中,扎扎实实为病人解决病痛。

 

  “同行之间看重的也是临床水平。我每次开学术会议,感受最深的是,同行最有兴趣听的报告,并不是哪位医生获得了什么课题成果,而是在临床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郑历说,自己对于现状很满意。

 

  每天清晨醒来,需要思考的只是如何把今天的手术做好。

 

  在自己的医院里,可以始终保持着慢且温和的语速和病人交流,可以放慢节奏,等一等病人。

 

  可以坚守自己的理想,安心做自己的学术派,把医疗质量放在第一位,其他一切往后靠。

 

  “下午我在微信上和病人沟通聊天,在这个年代,能掌握这么一门技术,造福于人,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为了坚持做自己最爱的牙科专业

 

  宣建平选择了从公立医院辞职创业

 

  新年伊始,宣建平便投入了忙碌的工作。今年,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事业的新起点。年前,宣建平位于文二路的康源口腔医疗中心旗舰店刚刚开业,很多来参观过的同行都夸赞,这是杭州最“高大上”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

 

  2001年,宣建平辞去公立医院口腔科主任的工作,在清江路开办了自己的口腔诊所。经过13年的努力,今天,他的身份是一家民营口腔医疗连锁机构——杭州康源口腔医疗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为了坚持自己的专业辞职创业

 

  下海创业前,宣建平是杭州一家公立医院口腔科的负责人,当时,他从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已经在医院从事口腔临床工作十多年。

 

  很多人说,做一行,怨一行。但宣建平做了十多年的口腔科医生,发觉自己越来越喜欢口腔专业,不过,喜欢归喜欢,职业发展的瓶颈,却实实在在存在。宣建平说,自己所在的医院,是浙江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医院主打中医品牌,口腔科在医院里为辅助科室,进修培训的机会少得可怜。

 

  曾有机会,领导安排宣建平往行政方向发展——去学院院办任职;但考虑再三,宣建平还是拒绝了,他觉得,自己还是最喜欢做一名在一线为病人解除痛苦的牙科医生。

 

  他萌发了一个想法:自己出来开口腔诊所,这样他不仅可以继续做牙科医生,还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实现职业发展的抱负与规划,而且,他觉得,与国外相比,国内口腔医生的数量远远不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将来牙医肯定会越来越吃香。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很赞同,也很支持他。2001年,宣建平向医院递交了辞职报告。

 

  创业初期只有两台牙椅

 

  从公立医院出来后,2001年4月宣建平在清江路开出了自己的口腔诊所。诊所很小很简陋,用宣建平的名字命名,只有两把台椅。

 

  没有知名度、不被信任、病人量少、入不敷出……初创业时那些想到和没想到的困难,宣建平都遇到了。好在,宣建平对物质生活也没有很高的要求,最大的爱好便是钻研各种最新的口腔技术。他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空下来时,就去省内外大医院的口腔科进修学习。

 

  渐渐地,凭着过硬的技术,宣建平在病人中传出了口碑。光顾过他诊所的病人都说,宣医生看牙齿不仅技术好,镶的牙齿一点不比大医院的差,价格还实惠。诊所的病人越来越多,除了杭州本地的病人,浙江省内绍兴、湖州、丽水等地区的病人也来找宣建平看牙,最远的病人来自重庆、天津等地。2003年,宣建平将诊所升级更名为“康源口腔门诊部”,诊所的规模扩大至五台牙椅。

 

  然而,随着病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诊所的规模也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病人经常需要排队就诊。五年前,他又萌发了二次创业的想法:在杭州开一家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专家级口腔医疗中心,集牙齿种植、牙齿正畸、美容牙科及预防保健于一体,真正做病人的“私人口腔专家”。

 

  打造一流的口腔医疗连锁机构

 

  经过多年的筹划、考察、选址、装修,去年12月,位于文二路的康源口腔医疗中心旗舰店开张试营业。

 

  宣建平对这个新的旗舰店的期望,从前期的硬件投入上就可见一斑。到目前为止,光是前期的设计、装潢、设备等几项,宣建平就已经花去了上千万。各种牙科设备都要用最好的。他还计划组建最好的专家医疗团队,打造牙齿种植团队、修复团队和口腔正畸团队。如今,国家出台了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也给了民营医疗机构引进公立医院资深专家的难得机会。

 

  今年,宣建平的身份也有了不小的转变,从杭州康源口腔门诊部负责人升级为杭州康源口腔医疗有限公司董事长。“目前,公司旗下有四季青门诊部和文二路旗舰店,今后,我还要将康源的模式不断复制,在杭州乃至省内外开设更多的门诊部,将康源口腔医疗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口腔医疗连锁机构。”这是宣建平对自己口腔事业的憧憬。

 

   ■“果粉”宋为民辞职报告中用了乔布斯的一句话

 

  “要有勇气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

 

  电影《乔布斯传》结尾,苹果公司亏损日趋严重,乔布斯愿意重回苹果担任临时CEO,但提出了条件,解散董事会。

 

  影片至此落幕。观众们以为会出现的iPod、iPhone、iPad的创建故事,都隐在了这个决定之后。

 

  “果粉”宋为民深深理解镜头的戛然而止,对于想要有所突破的人来说,摆脱桎梏,其实是新一章程的启幕。

 

  2011年,宋为民从杭州一家以皮肤科见长的综合性医院“出走”,他当时的身份,是皮肤科主任,副院长后备人选的名头也已喧嚣良久。

 

  从医20多年的理科男,在辞职报告中感性地写下了一句颇为文艺范儿的话:“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掩盖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

 

  这是他的偶像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的名言。

 

  不希望20年后做着同样的事

 

  出身传统家庭,受的教育是在有铁饭碗的地方兢兢业业干到退休,自己一路走来也顺顺利利,没有人想到宋为民要走,但他却真的挥一挥手,迈出了医院的大门。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追问为什么。

 

  “我能看到20年后自己还是在忙着同样的事,看门诊、带研究生、做课题、搞学术、名片上是一大堆职务,一下子觉得心很空。”

 

  宋为民隐隐生出一些念想,不希望自己的人生重复机械地生活在一条轨道上。

 

  “出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万事俱备:思考、眼界、勇气……

 

  他发现,十多年前,皮肤病科室以白癜风、牛皮癣、鱼鳞病等重症疾病治疗患者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驻颜”、“逆生长”的需求与日俱增,皮肤美容已被推入更大的市场。

 

  他的诊室中,不乏企业家、创业者、高级白领,他们可能只是为了一些旅游后的晒斑、压力过大引发的黄褐斑以及岁月流逝产生的法令纹而来,但他们的需求已经完全超过了一般病人的就诊流程,不是明确诊断开几支药膏回家自己涂抹就行了,他们需要和医生详谈沟通,有时甚至会聊到心理问题,因为皮肤状态是精神状况的一个外在体现。

 

  但是传统的公立医院,在与这样的新型市场配合上存在着摩擦。

 

  宋为民有一种游走在边界的感觉,预见到了皮肤美容的未来前景,但是在体制内又无法放手去做。

 

  2009年,杭州市政府公派十名医生作为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前往美国学习交流,宋为民是其中唯一的皮肤科医生。正是这次机会,让他对于国外的医学皮肤治疗发展水平大开眼界——在欧洲、美国,90%以上的皮肤科医生都属于私立诊所。诊所内,各种先进激光设备仪器的种类和数量是国内大医院的三四倍,并且充斥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人性化服务。

 

  回到国内,宋为民对此念念不忘,但是跳出自己沉浸了二十年的圈子,并不容易。医院给了宋为民很多业务上的支持,他也在努力适应调整自己,但是内心的声音已经无法被他人的观点所掩盖。

 

  2011年,宋为民在公立医院脱下白大褂,转身,在杭州颜术时尚医美中心,重新穿上白大褂。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赚钱了吗?

 

  宋为民创业后,这个问题不可避免被很多次问及。

 

  他透露,年薪没有多大变化,工作依旧很忙,虽然有公司股份,但是创业并不容易,这两年还没分到什么红利。

 

  他不避讳谈钱:“我希望五年十年后,我的工资收入比公立医院高。”但是他同样强调:“赚钱只占了创业动机中的一小部分。”

 

  更多的是为了梦想。

 

  从细微处讲,医学也是一门科学,在科学上有所进步、发展,这种自豪感和满足感是丰富的精神食粮。放大了说,宋为民希望能做一个百年品牌,有能力去改变一个行业的现状。

 

  在他看来,公立医院更多着眼的是基本医疗,对于一些特需服务的尖端理念、科技能力、设备更新,虽然也在与时俱进,但进步得慢,可能也成了另一种桎梏。

 

  而自己做,这些都不是瓶颈。如今的他可以一口气进9台最高端的激光治疗设备,引进最新的医患诊疗模式,在一个病人身上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这些外在因素都不是问题,问题只有一个:医生的技术够不够硬,医疗的服务能不能跟上。

 

  “医疗和服务相结合,医生和病人深入沟通后完成的医疗过程,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病人会觉得非常贴心,医者会获得尊重和回报。”

 

  他似乎没什么不同,和体制内的医生一样,还是身穿一件白大褂,做着皮肤科医生该做的问诊治疗,依旧时不时做“空中飞人”,辗转于各地忙碌。

 

  但他似乎还是有很多不同,他能在自己的诊室播放轻音乐,减轻病人的焦虑感;他能通过微信和病人一来一往,提供“私人订制”服务;他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实践乔布斯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来源:每日商报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