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医生带病上岗去世所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4.01.21] 点击:64次

    悲剧

 

    医生带病上岗去世,怕拖累同事不愿请假

 

  连续发烧两天仍坐镇急诊外科,1月17日凌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张晓东突然感觉自己胸闷、气短,他被推进抢救室抢救,随后又转入重症监护室。18日凌晨4时许,年仅32岁的张晓东因重症肺炎抢救无效死亡。

 

  身高约1.7米,胖胖的脸,工作严谨——这是一名同事对张晓东的描述。张晓东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学历,4个月前从川沙南院调到该医院工作。目前,他的妻子已经有身孕7个月。

 

  今年1月初,张晓东轮换到急诊外科上班。一名同事透露,急诊外科是急诊科室最累的科室之一,曾经有一名同事,一晚上连做了5台阑尾切除手术,下班时累得话都不想说。

 

  昨日下午3时,浦东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盛畅介绍:生病后,张晓东找同事开了药,之后继续上班。但由于没有好转,他在发烧的第二天输了液,输液结束后坚持上班。17日凌晨,张晓东从家里赶到医院就诊,医院很快将他送到重症监护室。

 

  因为病情危重,上海市肺科医院刘景民教授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兼中心感染科主任卢洪洲教授先后赶到病房会诊,指挥抢救,医院使用了最好药物,但1月18日凌晨,张晓东仍不幸逝世。

 

  卢洪洲教授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赶到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就该病例会诊时,张晓东已经上了呼吸机。从整个发病过程来看,伴随重症肺炎,病情发展很急。

 

  昨日下午4点,早报记者从张晓东肺部的CT影像看到,从两侧肺叶底部开始,白泡样的感染区域随着时间变化很快侵袭到肺叶上部。张晓东的一名同事说,张晓东的病情恶化很快,发现得太晚了。“如果是一般人,最开始也只能是开药,输液,张晓东对自己病情的处理是及时的。但一般人可能会扛过来,因为不用连轴转地上班,至少可以休息。”

 

  为什么不能请假呢?据介绍,因为科室里人手不够,急诊外科就那么几个人,一个人请假,别人可能就得值24小时的班甚至更长。因此,没人愿意那样拖累同事。

 

  盛畅表示,院党委书记已经到张晓东家里慰问,医院正开会研究后续事宜,同时为张晓东申报工伤,院方会组织捐款。

 

  对于张晓东的具体病因,院方称疾控中心已经取样,很快会有结果。截至昨晚9时,尚未得到结果。

 

    王奇:明天我的两台手术停了吧!

 

    “远在世界的尽头,是否也会有灵魂和感受?卸去一身的疲惫,在圣洁的天宫,是否很自由?爱和恨曾经拥有,是否感到足够?一生的记忆,请保留,在闲暇时候,是否,可以温暖心口?相信天边也会有人间一样的春秋,是否?勿让远离的亲人担忧……相信你能够!”

 

    这是一位校友写给武警总医院心外科缔造者王奇主任的悼念诗。2013年11月17日,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奇累倒在工作岗位,长年超负荷工作,做手术时高血压头痛、让护士揪揪头发缓解一下继续操作;长年站手术台,膝盖积水,每台手术下来得先靠墙坐着歇会儿;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前还在抢救患者。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于2013年12月1日5点58分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他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是:“明天我的两台手术停了吧!”

 

    2013年,一年内有四名年轻麻醉医生倒下

 

    ● 2013年9月20日,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一32岁医生突发心跳骤停,发生在手术室,气管插管,呼吸机,急性左心衰,肺水肿。

 

    他的同事们都说他是累的,当时每个同事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沉痛,悲愤……要不是因为在手术室发病,抢救及时,恐怕性命不保。这位医生醒来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是在打麻醉吗?”

 

    ● 2012年9月4日,上海六院麻醉科的葛东明医生晚8点左右于手术室加班时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

 

    ● 2012年11月16日,与肺癌抗争一年的宁波市中医院31岁的麻醉科医生段昌松抛下仅仅20月的幼儿妻子与世长辞。

 

    ● 2013年7月4日,姚谨涵,新浪网名“@松子酒”,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的麻醉医生,于7月4日夜间猝死在值班室,年仅29岁。

 

    心声

 

    医生之‘累’已经不足以概括

 

    24小时工作无休,随叫随到,有大量教学、科研工作,更有令人头疼的医患关系要处理……肩负着为病人减轻痛苦使命的医生,在外表光鲜的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压力。

 

    2010年卫生部门曾做过一项调查,在4032名受访医生中,1/4患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医生有高血压,40岁以上医生的患病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

 

    2011年,有网站发布的一份2773名医生参与的调查显示,77.32%的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天。还有调查显示,近一半医生“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2小时,仅有3%的医生能休够“双休日”,60%的医生“黄金周”休息不了3天,超过50%的医生从未享受过年假……

 

    医生在超负荷地拯救患者生命,他们付出的除了医术,还有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

 

    维权

 

    医生“逼宫”要求强行休假

 

    2013年7月宁陕县医院柯尊年向医院院长提出一份《申明》。文中称:申明人柯尊年(骨外科主治医师)长期超范围执业、超负荷加班,又无法获得多项加班费。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并参照宁陕县医院正常门诊和行政人员上下班时间,执行正常等同的上班时间(即每周工作35小时),自本人申明送达之日起,正式实施。由宁陕县医院安排给本人的延时加班及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应休年假的加班排班,本人依法依规概不接受。若院方仍强行安排本人急需加班,本人完全有权拒绝。由此引发的医患纠纷及医疗事故等责任,完全由宁陕县医院承担,概与本人无关。

 

    柯尊年还向宁陕县医院提出申请,要求安排自己随时补休、轮休各种已拖欠的假日。“如院方仍拒不安排,我将自行此案去补休已积累的节假日,以保证本人的生命健康权益。”柯曾年在落款处特别标注自己的申明时间是当日的下午3时。他说这次自己仅仅补休的是去年被欠账的九天年假。

 

    “院长要是不同意,我也会休假。因为我给他打过招呼了。再说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让我的身体已经吃不消,我怕自己扛不住随时倒在岗位上。”

 

    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一再呼吁关注医生健康问题,在微博引用网友评论称:医生猝死,反映出医改领域中的一些深层因素:懂医疗的医生不一定懂健康养生;现在的医疗系统“制造病人”,也把医生们累坏了。

 

    医生为什么这么累,甚至累出人命?

 

    除了病人多、工作压力大外,医务人员群体还面临“成长压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卫生行业的更新换代也在加快,“以前十年八年才换一次的医学教材,现在每年都要换一次,行业标准更是半年更新一次,所以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只是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更要学透学精。我们还有科研任务,要发论文、搞项目,也会占用很多休息时间。”许多医生大吐苦水。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压力增大不只是医院的问题,而是当前整个医疗体制出了问题。对基层医院的建设还不够重视,导致基层医院专家少,病人不信任,全都涌到大医院去,让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压力增大。”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颜楚荣直言。

 

    在廖新波看来,随着医改深入,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拥挤不堪的现状必须得到实质性改变,“政府必须加大投入,真正把基层医院的设备、人才配备齐全,让患者能分流到基层医院看常见病、小病,才能真正减少大医院的压力,让专家集中精力治疗疑难重病、做科研。”

 

    感悟

 

    好好活着才能造福更多病人

 

    这是来自美国医师协会主席Jeremy A. Lazarus对于医生个人健康的忠告,献给所有的医务工作者。

 

    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压力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作为芸芸众生,我们与病人一样同样受制于诱惑,饮食不规律,推迟锻炼,酗酒等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有来自压力、焦虑、抑郁或倦怠的威胁。

 

    我坚信,如果连我自己都没有腾出时间来保持健康和体形,那么我将无法胜任美国医师协会主席这项工作,而同时,我也无法面对我的病人。

 

    作为医生,我们都有责任维护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多项研究已经表明,那些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医生能够更好地照顾病人。同时,病人也更倾向于咨询那些健康的医生,并乐意听取他们的建议。

 

    医生健康可不是小事。美国《合理医疗费用法案》强调预防和健康,健康生活方式咨询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医疗实践行为。美国十大主要死亡原因的前 4 位都受到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意味着医生需要关注生活方式并将与其他医生就这一话题讨论作为日常惯例。

 

    如果你是属于那种不断地承诺“不久就会”停下脚步、改变生活习惯的那类人。那么我建议,此时此刻,你就应该审视自己并作出改变。新年之初的当下,也将是你作出前进计划的历史时刻。

 

    来源:医脉通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