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危险性:麻醉意外、大出血、重大脏器衰竭、休克、死亡……面对眼前的一纸“术前知情同意书”,患者家属赵先生彻底傻眼了,除了意外和恐惧,赵先生还担心,如果自己在这张同意书上签了字,是不是意味着自己要承担手术失败的一切后果?对此,法律人士表示,术前签字并非医生的“护身符”。
术前“生死合同”吓哭父亲、吓傻儿女
11月19日下午5点半,省会一家大型医院普外科住院病房。34岁的赵先生正和病床上的母亲小声地聊着天儿。赵先生的母亲今年68岁,医院为其做出的诊断是“阑尾炎”。
随着一阵脚步声,病房的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管床医生。几句闲聊过后,管床医生将赵先生请进医生办公室。
管床医生告诉赵先生,鉴于病人的病情较重,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定在明天。听到这一消息,赵先生激动之余更多是感谢,毕竟医生能为自己的母亲尽快安排手术,尽快解除病痛,是他和家人共同的期盼。
接下来,管床医生给赵先生大致讲了一下阑尾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对赵先生母亲的手术过程进行了大致介绍,并着重向赵先生讲解了手术过程中可能要出现的各种风险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等。
“当我听到这儿时,我整个人的脑袋都大了,尤其是听到‘死亡’、‘休克’、‘大出血’、昏迷等恐怖的字眼时,我当时都傻了,做一个小小的阑尾炎手术,怎么会这么可怕啊!”赵先生说,当时,他还是强装镇定地听完了管床医生的讲话。
“如果你们同意手术,就在这儿签上字。”谈话结束后,管床医生递给赵先生两张纸,并再三叮嘱他一定要看仔细,再签字。
管床医生递给赵先生的分别是术前知情同意书和麻醉手术知情同意书,两个同意书上详细地罗列着手术可能出现的意外:
手术过程中:麻醉意外;大出血;休克;病情特殊手术中断;重大脏器衰竭;昏迷……死亡。
术后并发症、后遗症:全身感染;瘘疝;组织粘连引起的合并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昏迷(植物人);大出血;休克……死亡。
“一个小小的阑尾炎手术,竟然会有这么多风险,这么可怕!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虽然管床医生告诉我,这些意外仅仅是可能会发生,但我看完后还是吓傻了。真的,因为出现任何一种意外都让我们难以承受。”母亲只有一个,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赵先生随即打电话叫来自己的妹妹。“我妹妹看完后也傻了,当时就哭了,也不知道这字该不该签了!”赵先生说。
签,还是不签?面对管床医生再三的询问和催促,赵先生和妹妹决定请求管床医生暂缓第二天的手术。
第二天,赵先生和妹妹请来了父亲。在医院病房的楼道里,三个人小声地谈论了半个小时后,最终还是赵先生的父亲哭着提起笔,签字。
第三天中午,赵先生母亲的手术很成功。但对赵先生他们来说,当时“真有种和母亲生离死别的感觉”。“试想,在同意书上一旦签了字,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亲手将母亲推上不归路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医生可以不负任何责任了?是不是要自己承担一切一切的后果?”在赵先生看来,术前知情同意书给家属的精神负担很沉重,压得他们几乎透不过气来!
面对术前签字,患者家属坦言“压力大”
围绕“术前签字”,记者在省会几家大型医院拦截采访了多位曾接受术前签字的患者家属,得到的答案竟然出奇的一致——压力大,不敢轻易签字。
患者家属王先生说:“手术前让家属签字,真的让人很害怕!作为患者家属,我们又不懂医学知识,看到那么多意外和风险,那么多条条框框,我都蒙了!真的,我不敢签!那可是要命的签字啊!”
市民程先生刚刚晋升“父亲”,他的妻子两天前在一家医院接受了剖腹产手术。“我老婆生宝宝那天,医生告诉我剖腹产要签字。签字书上的内容让我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如术中、术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新生儿窒息、术后伤口感染等等。”程先生说,当时他是哆嗦着签的字。
不过,更让他发怵的是医生最后一句问话“如手术过程中发生了意外,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听到这句话,程先生当时就傻了!可面对医生的再三催促,程先生最后咬着牙说“保大人”。“说完,我就哭了!”程先生说。
患者家属不签字
医生不会做手术
如果患者家属不签字,医生会不会为患者做手术呢?面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北省人民医院、省二院、省三院、省四院、市一院、市三院、市四院等多家医院,结果发现,手术前签字已成为各家医院的一项硬性规定。
面对记者的采访,大多数患者家属认为,如家属不签字,医生就不会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由此耽搁了亲人病情和生命,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所以,人们最后的选择大都是硬着头皮签字。“我认为,医生之所以让患者家属签同意书,就是为了减少或降低医生的风险,变相地把责任推到患者家属身上。”患者家属孔女士说。
术前签字是医疗系统
内部硬性要求
“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字,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传统制度,也是医疗系统内部的一个硬性要求。”面对记者的采访,省市卫生部门、省市医学会及相关医疗单位相关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其目的是为了尊重患者知情权,也为了保护手术医生。
“以前的手术同意书,只是医生根据病人及手术的情况,自己写一份简单的东西来告诉患者,并让其签字,然后由医生保留。而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一些相关法规的出台,手术同意书逐渐规范化,医生不仅要做到告知,且要患者或家属签字,作为病历的一个部分予以保存。”一位长期从事医疗鉴定的业内人士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科医生坦言:“在医患矛盾日益激烈的今天,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要求知情权。所以手术签字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必要的。如果家属不签字的话,医生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呢?”
这一点,记者在多位从事外科手术的医生口中得到证实。大多数外科手术医生同时表示,术前签字不仅可提高医生素质和医疗质量,也可以有效地保护患者的权益。如果发生医疗纠纷,患者可将病历复印一份,作为鉴定的依据。“如果病人手术后确实出现了问题,也不是手术同意书就能解决的,这时会由专门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如确实是医生过错,那这位医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协议内容应通俗易懂
少用专业术语
“术前签字并非医生的‘护身符’,术前签字并不意味着医生就没有责任了。”律师翟志龙认为,医疗手术协议类似于一种格式合同,医院用病人家属签字的方式告知手术中的风险,应该说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在手术中,由于医院的过错而造成病人损害的,就不能因病人家属已签字而可以免除责任。
翟志龙同时认为,医生在为患者做手术时,确实存在一些现代医学和现有技术无法克服的风险,此时用签字的方式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中的风险,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手术同意书仅由医院单方面提供,类似于一种格式合同。医院拿出早已拟好的条款,其中充满了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患者无法参与制订这一协议,也难以充分理解条款的意义。患者此时实质上是处于弱势,甚至不平等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不具备法律效力。
翟志龙认为,医院应制订出公平、通俗的手术同意书,其中应特别考虑到患者的利益,协议内容应通俗易懂,少用专业术语,以真正实现医患双方地位的平等。同时,医生在让患者签同意书时,可尽量多为患者实施一些人性化服务,给患者多一些心理安慰,尽量不要让大出血、死亡等这样的恐怖字眼出现,尤其是频繁出现,以此尽量减少患者及家属们本已恐惧不安的心理。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