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名联署吁求行医安全和尊严公开信的发起医生之一,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医生余可谊和他的2013有着许多故事值得讲述。
偶然从医
余可谊并非出于医学世家,在他看来,自己上医科大学和后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都具有较强的偶然性。
1994年,高考发挥一般的浙江温州考生余可谊选择了在本省招生名额相对较多的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作为温州人,出于生活习惯等因素考虑,毕业前他也从未想过到北京工作,更希望在离家近的杭州或上海。
1998年的一次机会,余可谊选择了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实习的医院,那时的他关于协和除了知道医学大家林巧稚之外,剩下的只有一些神圣和神秘的感觉。毕业后,余可谊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程序留在了协和医院工作。
如今余可谊已经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了十几年,年仅36岁的他虽然已经取得了副主任医师的职称,但在协和医院云集的医学大家们面前,只能称得上一名“小医生”;即使是在新浪微博上,作为骨灰级的微博玩家,也只有逾两万粉丝,这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的协和医生群里,也只能称得上“小V”。
但余可谊的2013年却可谓“精彩”,相继发起的一系列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赢得了许多同行的认可和尊重。
抵制虚假医疗广告
201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在新浪微博上,一封由余可谊和知名卫生官员廖新波,及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等发起的“随手曝光虚假医药广告”的倡议书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响应和支持。
活动还获得了一些深受其害的医疗界院士的支持和参与,央视等众多官方媒体都进行了关注报道,最终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动下,中宣部联合几个部委出台了重点打击虚假医药广告的措施。
余可谊作为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在2012年12月中旬就和网友建立了“随手拍虚假医疗广告”微博帐号,进行曝光抵制虚假医药广告。
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余可谊说他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事情,在美国进修学习时的一位老师曾劝诫他说“要想着去帮助你的病人,并跟你的病人在一起。”
余可谊认为美国老师所说的“和病人在一起”不仅仅包括在看病时,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在中国,大量的病人在遭受虚假医药广告的蒙骗,作为一名医生,有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辨别能力,在不占用太多精力情况下,我希望去做这些事,帮助一些病人。”
倡议“医院暴力零容忍”
在坚持和“病人在一起”的同时,面对愈演愈烈的医院暴力事件,余可谊还选择了坚定地和医者同行们站在一起,并发起了一场仍在持续推进的“医院暴力零容忍” 倡议。
关于暴力伤医事件,作为医生,余可谊深有感触,他表示,医院暴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即使是协和、华西及上海一些知名医院也时有发生;但对他来说,刺激最大的是2012年的哈医大王浩事件,得知王浩被杀的消息后,他和许多同事一样,一夜都没有合眼。
关于医院暴力事件中的死难者,余可谊也和许多医生同行一样铭记在心,“还有戴光琼、康红千、朱玉飞、王云杰……”
在悲痛悼念同行的同时,关于医院暴力,余可谊和许多同事和学者一起进行过交流和思考,面对医院暴力,应该怎么办?没有答案。
后来余可谊注意到一些国家医院提倡的“暴力零容忍”,就去通过谷歌查找资料研究。
通过了解,余可谊发现之前自己和一些人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觉得医院暴力主要和中国医生形象太差及社会道德滑坡有关,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国外医院暴力也普遍存在,包括英国、美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
余可谊说,“大家都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医院暴力频发的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的问题,解决医院暴力主要应该通过医改解决,事实上,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西方一些医疗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医院仍存在着暴力,他们采取的是坚持对医院暴力的零容忍,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暴力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
因此,余可谊认为,坚持推进医改和坚持“医院暴力零容忍”,一个都不能少。
余可谊说,“任何理由都不是暴力伤医的理由,对于少数暴力侵害医者人身安全的行为要坚决说不,有关部门和医院应采取有效措施,在预防医院暴力发生的同时,并能够果断制止医院暴力行为,减少恶性伤医事件的发生。”
他举例说,“经验表明,如果有一个房间被一个流浪汉进入却无人制止,那么这个房间很快就会成为流浪汉们的聚集窝点。因此对于医院暴力不应是纵容,而应坚决制止。”
在新浪微博上,余可谊开始在医疗圈中大力推广“医院暴力零容忍”的理念,光其发布的“医院暴力零容忍”的微博就多达上百条。
从血雨腥风的2012到不见任何好转的2013,关于“医院暴力零容忍”的呼吁,许多医疗界同行开始从陌生到熟悉,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在一些哀悼暴力伤医事件死难者的现场,“医院暴力零容忍”的条幅标语开始频繁出现,一些医院还挂出了“医院暴力零容忍”宣传牌,最重要的,还是“医院暴力零容忍”的理念开始深入众多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者的内心。
但在余可谊看来,目前虽然“医院暴力零容忍”的口号在医疗界逐渐深入人心,但具体实施层面还依赖于医院,需要医院采取安检、警报等配套措施,来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
实名联署公开信
温岭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余可谊在《医学界》草拟的10名普通医者呼求行医安全和尊严的公开信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公开信获得了医疗界人士的广泛共鸣,仅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公开信就获得了1.7万余次的转发,很快升级为万人联署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和一些社会人士纷纷给“医学界杂志”微信后台发来自己的姓名、单位、职务等信息,要求加入联合署名的队伍。
很快,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等医疗界四大组织也加入到声援的行列,也发出了要求对医院暴力零容忍的联合声明。医疗界人士的悲痛和愤怒及理性的呼吁和要求,很快引起了包括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及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的关注,并作出了要求切实保障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安全的批示。
作为联署的发起医生之一,余可谊说他觉得公开信理性地表达了医生群体的诉求,并呼吁“医院暴力零容忍”,作为医生和医院暴力零容忍的倡导者,他没有理由不支持和参与进来。
在余可谊看来,愤怒可以理解,维权也非常必要,但“理性”尤为珍贵,公开信则包含了这些内容。
他表示,首先医护群体呼吁要求的内容要理性,呼吁加快医改,并要求对医院暴力行为零容忍都很重要;其次,在要求维护医者最基本权益的同时,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有所反思。
“作为医院暴力零容忍的提倡者,我深知人与人相互和谐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为什么杀医事件发生后会有一些冷血的叫好者?医院暴力零容忍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不是无条件的,作为医者首先得真心实意、尽自己所能地给患者服务,如果态度很差,就很难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
余可谊说,他在美国的急诊室里拍下的照片中,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在医院暴力零容忍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我们承诺给您或您的家人给予非常好的照料。”
“也就是说,如果让公众接受暴力零容忍的理念,前提应该是医生是个好医生,这个‘好’不仅包括技术层面;中国医生价值观的重建和社会关系的重建,首先应从自我做起。” 余可谊如是说。
来源:医学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