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特别关注和防治病毒病原性传染病

发布时间:[2013.07.09] 点击:273次

    现代传染病具有三方面特点

  传染病是由生物病原体,通过不同的方式侵袭人体,或因接触动物感染人体,并能引发传播的疾病。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好发的传染病主要有三个特点:① 尚缺乏疫苗接种和防治措施不到位的古老传染病仍在人群中肆虐,且发病与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众多和卫生、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②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新确认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病原体50余种,屡屡给人类造成困扰,特别是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随着病原体的不断变异、适应,已成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主要瘟疫;③世界上只要还有敌对集团的存在,生物恐怖性袭击以及人为研制的病原体播散活动就不会绝迹。

  检索2012年各国发布或上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传染病疫情,就能对近年来人类面临的疫情侵袭状况有大致了解。

  下面,我们主要从全球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现状,揭示我国今后应进一步关注和防治的重点传染病。

  蚊媒病毒蔓延的新形势

  当今,全球最严重的蚊媒病毒传染病是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值得关注的还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洲际蔓延的西尼罗热及其脑病。

  乙脑 近10多年来,乙脑流行在我国有波动上升趋势。除南方诸省外,大部分病例发生在淮河和长江流域。随着气候转暖,乙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北部、青海、新疆、西藏自治区均出现过流行。在积极防蚊叮咬的基础上,妥善、有组织接种乙脑疫苗是当今防控乙脑的最佳措施。

  西尼罗病毒 自1999年WNV入侵纽约市以来,在全美和加拿大出现了播散。2012年1月至11月初,美国48个州确诊的西尼罗病毒感染者已超5000例,其中伴脑炎、脑膜炎、类脊髓灰质炎的合并症患者经积极救治,多数已康复,但228例患者死亡,生存者中部分遗留永久性认知损害、运动障碍或瘫痪等后遗症。沿着鸟类迁徙路线,2000年以来,西尼罗热及脑炎在以色列、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苏丹、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已出现过多次暴发。整个非洲、中东、欧亚大陆、澳大利亚、美洲必将是今后该病毒肆虐的地区。2011年,我国上海在宠物猫和狗血液中已查到WNV中和抗体,提示我国已经存在WNV的隐匿性传播。今后,我国海关人员和临床医生,一定要对WNV随着洲际鸟类迁徙的传播和蚊虫传播以及可能的感染者保持高度警惕。2012年以来,我国积极响应WHO开展的全球WNV监测和疫情应对活动,希望阻止WNV侵袭我国,在防控中取得确切成效。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登革病毒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近几十年来,全球该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当今,世界人口近半数面临感染该病的风险。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带的城市和城乡交界地区,常呈季节性暴发。重症登革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是儿童严重患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虽然至今没有特异性治疗办法,且缺乏有效疫苗,但通过及早发现并进行适当医疗、护理,发达国家的病死率已降至1%以下。2012年WHO专家估计,每年全球约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的实际感染病例;约50万例感染者因重症登革热须住院治疗,其中约2.5%的患者死亡,绝大多数是儿童。2013年1月至4月初,新加坡登革热发病人数剧增,已至少确诊3846例,主要以1型和2、3型为主,4型仅占2%。我国海南、台湾、两广地区既往偶有该病散发和小流行,但随着气候转暖,东南沿海各省,湖广四省一定要警惕登革热四种血清型病毒的季节性传播和暴发。相关部门要重视对登革热疫苗的研发,并要有防患于未然的综合防治措施。

  人畜(禽)共患或接触传播的流感病毒将是新(突)发传染病祸根

  2010年至2012年间,全球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主要为甲型H1N1、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当地季节性流感病毒和细菌的混合传播。2013年1~4月间,美国和加拿大仍由甲型H3N2为主引发流感疫情。2010年以来,我国政府和卫生部门每年都组织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混合性疫苗进行普及接种。因此,只要没有突变的新病原发生,暂时不会有大范围甲、乙型流感在我国暴发,但散发和新变异的流感病毒仍可发生。

  甲型H1N1流感

  2009年3月,有墨西哥人感染了原先被认为仅是美国地方病的猪流感(1976年发现),病原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迅速向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截至2010年7月25日,全球近百万人发病,至少死亡18398例。中国大陆2009年全年有147337例发病,死亡652例;2010年7123例发病,死亡147例;2011年9742例发病,死亡73例;2012年共上报850例,仅死亡3例。虽然未找到该病毒从动物直接传染人类的证据,但在H1N1新流感病毒的基因分析中,已确认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病毒的基因片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9月至11月23日,先有1例60多岁的沙特籍男子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类SARS)后死亡。另有1例卡塔尔患者发病后即去英国诊治。至今,这种SARS家族新病毒(中东新冠状病毒),已波及法、德、英、约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6个国家,且已肯定该病毒能够人传人。

  至2013年5月15日,已确认中东新冠状病毒感染者40例,其中至少18例已死亡。

  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其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甲型禽流感病毒除感染禽类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过去已报告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9N2、H7N7、H7N2、H7N3。

  H7N9禽流感 2013年2月以来,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北京市,至4月22日先后发生并确诊104例由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散发感染人的病例,其中13例康复出院,21例死亡。至5月13日,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湖南省亦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者。至此,全国共确诊散发的H7N9禽流感130例,其中死亡35例,康复57例。

  我国这次新发现并报告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导致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的来源为同一时期家禽中携带的H7N9禽流感病毒。H7N9病毒有可能通过空气传播,但至今尚未发现该病毒人传人的证据。活禽市场携带病毒的鸡是人感染H7N9病毒的源头之一。据流感专家称,H7N9病毒基因仍在演变中,该病毒的H7基因中氨基酸701位点的变异,是使该病毒从禽类容易感染人(或哺乳动物)的关键,而如果其中PB2基因的627和701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就有可能导致人传人的风险。由于人类缺乏对H7N9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群就成为这次疫情主要袭击和致死的对象。根据诊治SARS、H5N1、H1N1和这次疫情的经验,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者,预后越好,建议对疑似或确诊H7N9感染的患者,尽快(最好在发病48小时内)口服磷酸奥司他韦或吸入扎那米韦,必要时应早用帕拉米韦注射液。早期应用上述3种抗病毒药物患者,均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同时,应积极落实我国卫生和计生委2013年发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第2版)。我国学者已经获得H7N9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希望有关部门加强新药研发,加强疫苗的研制生产,尽早储备足够的人用H7亚型流感疫苗。在农业系统采取干预措施的同时,从根本上消除多种动物疫病以及人与禽类共患疫病滋生的土壤。

  H5N1禽流感 近10年来,全球感染H5N1禽流感的总病例数虽然不算多,但死亡率极高,危害惊人。从1997年香港首例患者发病以来,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相继确诊41例H5N1禽流感感染者,其中27例死亡。印度尼西亚确诊191例,死亡159例;柬埔寨共确诊21例,死亡19例;埃及确诊168例,死亡60例;越南确诊123例,死亡61例。从2003年至今,在622例H5N1禽流感患者中,共死亡371例,病死率在37%~90%之间。特别应重视的是,H5N1禽流感病毒在当今仍是具有大流行潜质的病毒。现今各大洲中H5N1病毒在家禽和鸟类中接二连三地暴发疫情(例如,今年5月19日朝鲜鸡、鸭等禽类中暴发H5N1禽流感疫情后,正在严防对接触人群的传播)。一旦这种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与其他流感病毒相遇并出现变异,就会更加适应在人类传播;而绝大多数人对它缺乏免疫力,在人类感染任何一种禽流感之后,若在病初48小时内未能给予抗病毒治疗,则发生肺部感染或并发症的几率常可达80%,患病后的死亡率就会剧增。

  诺如病毒已成为全球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

  感染性腹泻病是由多种微生物或寄生虫引发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又曾被称之为秋季或冬季腹泻病或胃肠性流感。如今,该病的综合病原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要问题。其中,病毒性腹泻更引起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诺如病毒(norovirus)已被欧、美公认为导致成年人病毒性腹泻及胃肠炎的首要病原;也是儿童病毒性腹泻中仅次于轮状病毒的第二位病原。

  病原学特点 诺如病毒是杯状病毒科中单独一属,呈20面体花萼形壳状结构,具有7654个核苷酸的单股RNA病毒。根据基因序列分析,分为三个基因群(GⅠ、GⅡ和GⅣ),含25个基因型和大量亚群。其中GⅡ-4型是当今全球占主导地位的流行毒株。

  流行现状 2012年11月,日本报告全国300家儿童医院已收住26230例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胃肠炎患儿;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该病向各类人群播散,严重受害者主要是婴幼儿和高龄老人。2013年1月24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简·温耶博士说,如今,美国每年约有2100万例肠道传染病由诺如病毒引起,其中约800例幼童和老人因患重症而死亡。该病的发病高峰通常在上年11月至次年4月。

  传播途径美国在2012年对秋季腹泻疫情的抽样监测显示,53%(114/226例)的诺如病毒腹泻由GⅡ-4型悉尼病毒株引起,仅2012年9月至12月,该病毒株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从19%升至58%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毒51%通过人际间直接传播,其中家庭成员之间密切接触引发的二代发病率超过30% ;20%是食源性感染;1%通过水感染;28%的病例感染方式和途径不清。诺如病毒既能在冰冻的条件下存活,又能耐受60℃以下的较高温度;可通过呼吸和气溶胶播散;游泳池水、饮用水及多种蔬菜、水果,特别是半生不熟的贝壳类、鱼、虾等常会被诺如病毒污染。此外,各亚型病毒株间可发生反复感染,且各型诺如病毒基因很易发生突变、重组,从而产生新的病毒株。

  预防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要尽量减少空气和环境污染。最好的方式是做好个人防护;每个人都应“洗净手,堵住口”;搞好净化环境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发现患者后,在家庭和学生中采用酒精消毒剂进行消毒;食品加工者采用0.5%过氧乙酸消毒剂洗手;学校每天用季铵湿巾对教室表面及课桌等进行消毒,则二代病例肯定会明显减少。

  2007年以来,印度、秘鲁、我国台湾和北京均已相继发生过诺如病毒腹泻的流行。按照4年左右就可出现一次新的诺如病毒株大流行的推测,再加上至今还没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对于该病毒可能引发的全球性播散,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当前,国内大多数医疗防疫机构还缺乏病毒实验室的建制。研究、诊断各类传染病的病毒病原还必须依靠国家、省、直辖市的病毒研究机构支持。希望今后能加强医、教、研、防单位诊断病毒性疾病的能力,尽可能对病毒性传染病真正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