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红岩,王雪峰 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观察“抑木扶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将遗尿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观察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予以推拿治疗,10d为1疗程,2个月后评价治疗疗效;随访1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24/24)优于对照组87.5%(21/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在夜尿减少时间、情绪改善时间、学习成绩提高及自闭改善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睡眠觉醒障碍改善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疗效确切,易于为患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遗尿症/中医药疗法; 推拿疗法; 抑木扶土; 儿童
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1]。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临床证实大部分遗尿患儿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影响其正常能力和潜质的发挥,且遗尿为多种疾病的潜伏表现,可造成今后不孕不育等[2]。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利尿激素、报警器、心理行为治疗等方法。祖国医学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及针灸、推拿等传统特色疗法,具有疗效好,无副反应,不易复发等优势。本科自2008年采用“抑木扶土”推拿法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10/201010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综合治疗室收治遗尿患儿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3~5岁16例,~7岁19例,~14岁13例;病程最长11年,最短半年。根据患儿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8例;3~5岁8例,~7岁9例,~14岁7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6例;3~5岁7例,~7岁10例,~14岁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科学》中小儿遗尿症的诊断标准[3]。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小儿遗尿的诊断及辨证分型[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遗尿的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3~14岁;(3)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隐性脊柱裂、脊髓炎、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包茎等器质性病变所致遗尿者;(2)推拿禁忌证,如骨折、皮肤疮疡、创伤出血等;(3)依从性差,影响疗效判定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予针刺治疗。选穴:百会,三阴交(双侧交替),足三里(双侧交替),遗尿点,中极,关元,气海。百会及遗尿点不留针,其余穴位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1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休息2 d,10次为1个疗程。
1.5.2 观察组
针刺疗法同对照组。推拿主穴及操作:补脾土、清肝经、运水入土、点揉气海、关元、掐遗尿点,点揉足三里(双侧交替)、三阴交(双侧交替),推上七节骨,捏脊。辨证加减:寒象明显者加推三关;肾气不足者加揉二马;心肾失交者加清天河水;大便干燥加摩腹2 min;沉睡不醒加搏阳池。每日推拿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5 d,休息2 d,10次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观察疗效,随访患儿夜尿次数、尿量减少情况;睡眠觉醒障碍改善时间;烦躁不安、情绪冲动改善时间;学习成绩提高、自闭改善时间。
1.7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经治后未再遗尿;(2)好转:遗尿次数减少,睡眠中能被唤醒排尿;(3)未愈:遗尿无变化[4]。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 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表1结果说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比较表2结果说明,观察组在夜尿减少时间、情绪改善时间、学习成绩提高及自闭改善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睡眠觉醒障碍改善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患儿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膀胱功能紊乱、睡眠觉醒障碍、遗传因素等有关[5]。中医学认为,小儿遗尿多因肾气不足、不能固摄,或肺脾气虚、制水无权所致。如《诸病源候论》云:“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金匮要略》云:“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另外,肝与小便的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6]。王肯堂《妇科证治准绳》:“盖肝主小便,因热甚而自遗也,用加味逍遥散加钩藤及六味丸。”薛己《明医杂著》:“窃谓肝主小便,若肝经血虚,用四物、山栀;若小便涩滞,或茎中作痛,属肝经湿热。”肾主水,主一身阳气;脾主运化,属土制水,脾肺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利水液代谢,且小儿“肝常有余”,故笔者认为小儿遗尿应以肾、脾、肝同治为主,推拿治疗选用“抑木扶土”法即是此意。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推、拿、点、按、揉、掐等手法,起到醒脑开窍、健脾温肾、疏肝清热的作用。主穴中百会穴在头顶,取其“醒神开窍”之功,用以安神除烦,改善患儿睡眠觉醒障碍;补脾土,清肝、清天河水以清利肝经湿热;气海、关元等穴可固本培元,益肾固精。掐夜尿点以清热止遗,理气除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三经之经气;推上七节骨、捏脊,可温补肾气,壮命门之火;诸穴合用,共奏“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以止遗。
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疗效确定,百会穴可醒神开窍,调理患儿睡眠过深状态;中极、气海可补益元气;肾俞、关元能助益肾气,固摄下元;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补益三阴,调理肝、脾、肾而止遗;足三里可调补脾胃之气而使气血充盛,增收涩固脱之力。
本研究证实,“抑木扶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疗效确切;与针刺疗法相配合,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综上所述,“抑木扶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疗效,且推拿疗法无痛苦、无副反应,患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治疗的同时,家长必须积极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适当的行为治疗,如定时唤醒患儿排尿,临睡前少喝水,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规律等,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12314.
[2] 唐柳平,马梁红.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心理健康与其母亲焦虑情绪相关性的分析[J].临床荟萃,2010,25(9):808809.
[3] 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9371.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5] 尹平.小儿遗尿症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8):10231025.
[6] 王兵.论肝主小便[J].环球中医药,2010,3(6):450451.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