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光素 作者单位:400014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中心
【摘要】目的探讨悬吊治疗技术(S-E-T)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脑瘫患儿40例,采取S-E-T治疗,疗程为2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后GMFM80项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脑瘫患儿经过S-E-T训练后各功能区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脑瘫患儿经S-E-T训练治疗2月后,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0%。结论 悬吊治疗技术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协调能力。
【关键词】 脑性瘫痪/治疗; 外治法; 肌张力; 悬吊治疗; 儿童
目前单纯应用手法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对于轻、中度及年龄小患儿效果较好[1],而肌张力较高、重度及大龄脑瘫患儿,用手法治疗很长时间,降低肌张力,增强肌力效果不明显[2]。2008年本中心引进挪威制造的泰玛悬吊运动装置(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S-E-T是以骨骼肌疾病得到持久改善为目的的主动治疗和运动的一个总概念。这种模式始建于挪威,已用于脑卒中和其他神经病的治疗中,也可用于儿童发展训练及健康体能运动的目的。笔者用该技术治疗40例脑瘫患儿,获得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1/201001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住院和门诊脑瘫患儿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岁,1~2岁8例,~3岁20例,~6岁12例;运动功能和智力障碍轻度9例,中度20例,重度11例;痉挛型21例,手足徐动型6例,弛缓型8例,混合型5例;头颅CT下检查显示异常38例,无明显改变者2例。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的脑瘫患儿;(2)年龄1~6岁;(3)配合完成S-E-T治疗;
1.4 排除标准
癫痫发作期及骨骼肌肉疾病急性期等疾病。
1.5 治疗方法
借助S-E-T技术,充分调动儿童主动参与的兴趣,最大刺激其各种感觉器官,调动及训练其深部感觉的综合协调能力,增强其神经、肌肉反馈和肌肉力量。合理地达到平衡,创造不稳定性来达到稳定性;在减重或失重状态下进行,开链闭链训练;让肌体在最松弛的状态下进行无限次生物反馈重建;在失重→减重→自重等过程准确地进行力量训练;在失重→减重→自重状态下有机地进行协调性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增加难度:(1)改变吊带位置,增加力臂;(2)改变悬吊点位置;(3)调整吊带高度;(4)应用不稳定平面;(5)应用不对称姿势。训练和治疗的过程中始终借助重力为治疗手段,应用可调节的吊索与绳索,维持平衡与姿势稳定,实施安全、渐进性训练。
1.6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采用改良GMFM80项进行评价,并观察总体疗效。
1.7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1)显效: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张力明显降低,肌力增高;(2)有效:运动功能稍有改善,但仍不能完成,肌张力稍降低,肌力稍增高;(3)无效: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瘫患儿治疗前后GMFM的变化
见表1。表1 脑瘫患儿治疗前后GMFM变化结果表1结果表明,患儿进行S-E-T训练后得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E-T治疗后可以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2.2 治疗后总体疗效评价
40例脑瘫患儿经S-E-T训练治疗2个月后,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3 讨论
S-E-T是基于现代康复理论最新成果的训练技术,它突出了运动感觉综合训练,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S-E-T可加强中央躯干、骨盆和髋部深层肌肉力量,这种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激发躯干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悬吊训练通过强化躯干肌肉及非主导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统合功能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一般在悬吊器械上进行训练,也常用到海绵橡胶垫、平衡板以及充气的橡胶垫枕等以增加支撑点的不稳定性来激发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
儿童S-E-T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早期干预装置,主要是为婴儿、早产儿或功能性障碍儿童等低龄复健群体设计,但并不局限于该群体使用;另一部分感觉运动训练装置,主要是为需要更多助动帮助的儿童,既可以用于与其他儿童或成人互动,也可以独立操作。在日本和韩国,成立有S-E-T兴趣小组,专门研究开发其治疗效果及作用原理;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新西兰、以色列、丹麦和芬兰等国家也正在开设一些有关S-E-T课程。
改良GMFM80项是任永平主任医师对620例正常儿童和62例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评价,从而修订得出改良后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0项。本量表不仅用于脑瘫患儿,也适用于其他瘫痪儿在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评价,解决了以往对脑瘫儿疗效判断上的争议[4]。故本研究也采用了该量表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价。
本研究结果表明S-E-T治疗后可以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进而提高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有效率。采用S-E-T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方案更加有利于其康复,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世远.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治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6153.
[2] 齐有为.小儿脑瘫治疗的现状与难题[J].现代康复,2000,4(2):234235.
[3]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4] 任永平,魏玲,蔡方成.婴幼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量表及其评价[J].中华理疗杂志,1995,18(4):216218.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