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婴儿足尖着地姿势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生后42 d开始定期跟踪测查婴儿100例,观察足尖着地、踝阵挛的有无及腘窝角、内收肌角、跟耳征、足背屈角和运动发育(包括翻身、坐、爬、站、走等)的正常与否,原始反射的持续时间等。所有小儿均行常规早期教育指导,未行早期干预。结果 婴儿足尖着地23例(包括单足及双足),最早婴儿3个月时出现,最迟婴儿10个月时消失,平均月龄8个月时消失。持续时间最长5个月,最短1个月,其中伴踝阵挛8例,内收肌角及跟耳征异常各2例。原始反射均在3~5个月消退。所有运动发育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现脑损伤患儿。结论 婴儿足尖着地并不一定是脑损伤的前兆性的征象,可能为正常小儿一过性发育异常;对婴儿脑损伤的早期判断需要综合分析,是否需要早期干预一定要慎重,以免小儿接受不必要的治疗并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关键词】 足尖着地; 脑损伤; 康复; 肌张力; 婴儿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儿童脑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从事儿童临床和保健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脑损伤的早发现及早干预的重要性,很多发育期脑损伤得以早识别、早治疗,对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致残率,提高中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单纯某一方面的异常,如足尖着地姿势异常是否为脑损伤的早期表现一定要综合考虑。通过对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交叉伸腿反射等消退时间的观察和反映肌张力发育的腘窝角、内收肌角、跟耳征、足背屈角的检查等多因素来初步判断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及神经精神状况,可以为脑损伤的早期发现提供更多的支持。笔者观察了23例婴儿足尖着地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10/200803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产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儿100例,其中男48例,女52例;孕周(37.8±1.82)周;出生体质量(3.25±0.63)kg;自然产78例,剖宫产22例。
1.2 纳入标准
(1)足月健康新生儿;(2)家属之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低出生体重儿及巨大儿;(2)患有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
1.4 方法
从生后42 d开始接受本中心专业医生的跟踪测查指导,内容包括:生长发育、营养水平、喂养护理和神经运动检查,随诊到1周岁。神经运动检查主要为:观察足尖着地、踝阵挛的有无及腘窝角、内收肌角、跟耳征、足背屈角和运动发育(包括翻身、坐、爬、站、走等),原始反射消失时间。所有小儿均行常规早期教育指导,未行特别提示及早期干预。
2 结果
100例婴儿中发现足尖着地23例,占总随访人数的23%(包括单足及双足)。最早婴儿3个月时出现,在5、6、7个月出现比例较高,分别为5、8、3例,占总发生数的21.74%、34.78%和13.04%。足尖着地消失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持续5个月,平均持续3个月。平均月龄8个月时消失。其中伴踝阵挛8例,内收肌角及跟耳征异常各2例。原始反射在正常时间消退。所有运动发育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现脑损伤患儿。
3 讨论
脑损伤作为一种运动性伤残,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和姿势异常,是婴幼儿时期的主要致残原因。目前达成共识的是,脑损伤的治疗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1]。本院早在1999年成立了高危儿随访门诊,以至发展成目前的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对所有的婴儿进行至少跟踪1年的随访。随着大量随诊小儿的经验积累,临床中发现,部分地区部分婴儿存在过度治疗的倾向。如婴儿足尖着地现象,被诊断为脑损伤早期征象,要求康复训练,不仅仅是物理治疗,还包括药物、高压氧等。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婴儿脑损伤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对每个小儿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包括高危因素和脑损伤的早期信号[2]。而早期信号发现,至少要从4个方面进行观察,包括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原始反射持续、姿势异常和神经学检查异常。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交叉伸腿反射等在3个月前出现属于正常,3个月至5个月不连续,如超过5个月依然存在,则对脑损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本研究100例婴儿中,有近1/4的小儿有过足尖着地姿势异常,最小3个月时即出现,5个月和6个月时达高峰,在随诊中均逐渐消失,所有小儿的运动发育均在正常范围;包括踝阵挛8例,内收肌角及跟耳征异常各2例,也均在发育进程中恢复正常。因此,单纯的肌张力异常,如足尖着地、内收肌角或跟耳征异常,甚至包括踝阵挛阳性,并不一定是脑损伤的早期表现,也不需要干预。应向家长适当解释,切不可给家长平添不必要的焦虑和紧张,影响整个育儿过程;更不可过度干预,给家庭造成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提高儿科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尤为重要。不仅要掌握正常儿童的发育进程,识别发育偏离或异常的早期警告症状,更要杜绝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3],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7):24.
[2] 赵聪敏.发育期脑损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重庆医学,2009,38(22):27792781.
[3] 金星明.我国发育行为儿科学的呼唤[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12.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