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新建,朱希伟 作者单位:450002 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观察益脑止痉颗粒对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常见证型的疗效,初步探讨其对多发性抽动症的防治机制。方法97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给予益脑止痉颗粒口服3个月治疗,观察YGTS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气郁化火型有效38例,无效5例;脾虚痰聚型有效34例,无效3例;阴虚风动型有效25例,无效2例;各证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脑止痉颗粒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多发性抽动症/药物疗法; 中医药疗法; 益脑止痉颗粒/治疗应用; 儿童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多发性抽搐症等,发病年龄多在2~12岁,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神经运动障碍性疾病。本病的病因不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一种性影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变异外显率及表现度;也有认为是中间型遗传伴混杂的(非随机性)配对[1]。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阐述。本病症候可保持终生,在少年期,抽动偶可缓解,但多数在此阶段最严重[1]。现代医学多选用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但因有锥体外系症状及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副反应,容易复发,且服药时间长,不易被家长接受。
中医将本病归为“慢惊风”“瘛疚”“筋惕肉瞤”“肝风”“抽搐”等范畴,病因多与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有关,脾虚湿胜、肝肾阴虚等为主要病机。益脑止痉颗粒是院内经验方,疗效可靠,现将其治疗97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为200704/201003河南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97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其中男81例,女16例;年龄3.8~15岁,其中以6~8岁最多;病程最长者7年;气郁化火型38例,脾虚痰聚型34例,阴虚风动型25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第2版[2]及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3]。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中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证型分类[4]。(1)气郁化火型: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2)脾虚痰聚型: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做咳,吼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差,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3)阴虚风动型: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降,舌苔光剥,脉弦数。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2)年龄2~15岁者;(3)同意参加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有严重心、肝、肾、脑、及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者,或有癫痫、精神发育迟滞等神经精神病者;(2)对本药已知成分过敏者;(3)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者;(4)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或其他药物研究者。
1.5 治疗方法
97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均服用益脑止痉颗粒(由河南省中医院制剂室提供,主要由木瓜、地龙、钩藤、天麻、白芍、桂枝、麦冬、伸筋草、秦艽、生牡蛎、生地黄、刺蒺藜等组成,批号:0808021),每日1包,分两次冲服,均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表中各项指标计分作为评定工具自拟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95%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证型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1。表1 不同证型疗效的比较表1结果表明,益脑止痉颗粒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各证型均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通常伴有运动和行为异常的精神运动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小儿突然、快速、反复、不自主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某些心理及行为障碍;患儿大都有一组或多组肌肉无意识的反复抽动(如手脚抽动,耸肩摇头,皱眉眨眼,口角抽动等)及各种发声障碍(如怪叫、重复语言或模仿语言等)。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学古代文献中无此病名记载,目前尚无统一病名。现代医家多从“肝”论治。以肝郁化火动风和肝肾阴虚动风型辨证治疗的报道多见,也有将本病辨证为肝肾阴虚型、痰湿阻滞型、脾胃虚弱型。
益脑止痉颗粒主要由木瓜、地龙、钩藤、天麻、白芍、桂枝、麦冬、伸筋草、秦艽、生牡蛎、生地黄、白蒺藜、麦冬等药物组成。方中天麻味甘润而不燥,作用缓和,寒热虚实之肝风内动皆可选用。《本草经疏》:“厥阴为风木之脏,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风,皆肝脏为邪气所客致病。天麻入肝味辛气暖,……小儿风痫,惊悸等症,所必须之药。”钩藤微寒,功能清热平肝、熄风止惊。《本草正义》:“能治惊痫者,痫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泻火而定风。”地龙咸寒入肝经清肝热而熄肝风止惊;白芍性微寒,归肝、脾经,补血敛阴柔肝,调肝气;刺蒺藜平肝明目,疏肝解郁,祛风除湿。故钩藤、地龙、白芍、刺蒺藜4药共用可解肝经郁热,熄风止痉。木瓜归脾经,性温而气香,和胃化湿,舒筋活络;秦艽微寒,归肝、胆经,祛风湿,清湿热,舒筋络;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湿去则痰无以聚,又“脾喜燥恶湿”故脾自醒,3药配伍健脾化湿,舒筋络,以解肢体痉挛,颜面部异常抽动。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生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肝肾经,具有平肝潜阳,滋水涵木之效。3药合用增强滋阴生津,熄风止惊之效。桂枝善调肝气、舒筋脉,《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通逆,舒筋脉之急挛,……”且《名医别录》:“桂枝宣导百药,良有以也。”故桂枝配诸药而共奏熄风止惊之效而解四肢、颜面异常抽动及异常发声。本方具有平肝解郁,滋阴潜阳,健脾化湿,熄风止痉之功效,因此对气郁化火、脾虚痰聚、阴虚风动3型均有疗效。本研究中各证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观察例数较少有关。
本研究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表中各项指标计分作为评定工具,以其积分减少率作为疗效评定标准。临床观察说明益脑止痉颗粒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疗效,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越明显。该病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患儿心理的调理,以及日常生活的规律有序。
【参考文献】
[1] 吴希如.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29.
[2] 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36.
[3]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00.
[4]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3.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