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良卫, 李伶芳 作者单位:528467 广东 中山,中山市坦洲医院儿科
【摘要】中医认为肛门与肾、肺、脾、肝、大肠、胃、任脉、冲脉和督脉等脏腑经络在生理、病理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而婴幼儿会阴皮肤稚嫩,着色尚浅,且无羞耻之碍;通过肛门望诊这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了解更多婴幼儿疾病的相关信息,更好地把握病情,故肛门望诊可作为中医儿科临床诊断方法的一种补充,可提高儿科临床辨证施治的准确性。
【关键词】 肛门; 望诊; 诊断; 儿童,学龄前;
肛门望诊[1],简称肛诊,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目前,有关肛诊的书籍和资料很少,有关儿科肛诊的书籍和资料就更少,多数是成人肛肠疾病书籍中的报道,仅在极小部分儿科教科书上附带很少的记录,尚无婴幼儿肛门望诊方面的系统研究和报道。因此,并未引起中医儿科学界的重视。笔者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肛诊的应用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2008-05/2010-10笔者通过对10 095例婴幼儿肛象的观察与研究,认为肛门望诊对婴幼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可作为中医儿科临床诊疗的一种补充手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计对10 095例次患儿的肛象观察资料进行分析(人均就诊2~3次以上连续肛象观察),其中0~1岁4 361例次;~2岁3 438例次;~3岁2 296例次。
1.2 诊断标准(自拟)
(1)外风证[1]:肛诊稍白或淡红,偏干;(2)风寒证:肛诊偏白或稍紧束;(3)风热证:肛诊偏红或稍肿;(4)暑热证:肛诊红肿或红干,可伴有渗液、溃烂;(5)暑证:肛诊偏红或稍伴湿肿,脉数;(6)实寒证:分伤寒、中寒证,伤寒证肛诊稍白偏紧。中寒证肛诊较白或偏暗紫、偏紧;(7)食积证:肛诊红肿或可附有渗液、酸腐臭残粪;(8)虫积证:可伴有肛周掻痒、湿疹、或有小白点或小白虫;(9)湿热证:肛门灼热红肿,甚或糜烂,或有渗黄液;(10)脾虚湿困证:肛门湿泠或伴松弛、脱肛,微肿,脉濡数;(11)脾胃湿热证:肛诊偏红湿肿或溃烂,可伴有白膜或疮疹;(12)脾气虚证:肛诊淡白而松弛,甚或肛门难于收闭或脱肛、直肠下垂;(13)脾肾阳虚证:肛诊白而松弛、或晦暗干瘪,甚或肛门不闭、或脱肛、直肠下垂;(14)痰证:肛诊淡白而湿滑或湿腻滞,或肿韧;(15)血虚证:肛诊苍白、或伴肿胀,脉细弱;(16)火热证:肛诊红焮肿胀或起水疱;(17)阴虚火旺证:肛诊红焮干燥,甚或干裂、萎软或有皱痂似鳞甲状。
1.2 纳入标准
0~3岁无先天性肛肠疾病者为研究对象。
1.3 排除标准
先天性肛肠病变,如先天性肛门闭锁等。
1.4 观察方法
观察肛门(包括肛周组织)的形态、质地、色泽与苔附(附着物),即形、质、色与苔附4个部分。肛门之形,是指肛门及其周围组织的形态;肛门之质,是指肛门及其周围皮肤脉络组织的充实状态;肛门之色,是指肛门及其周围皮肤组织的颜色与润泽;肛门之苔附,是指肛门及其周围皮肤上的附着物。正常的肛象是肛门大多处关闭状态,可见放射状纹络,松紧适中;刺激时,可见肛肌阵阵收缩;肛门及其周围组织质地柔软而有弹性;肛周皮肤由内至外,由深渐浅分布的、较均匀的着色,色泽荣润温暖;表面洁净,无附着物及渗出物;虽病亦浅,病轻,易愈。病理肛象是不同疾病可见肛门形、质、色与苔的不同变化。肛门形与质的不同改变,主要反映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而肛门色与苔等异常变化,主要反映病位的深浅,疾病的性质、正邪的消长和津液的盛衰。由于季节气候、运动与局部摩擦、局部保暖和衣着透气性能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肛象也可发生一些改变,要注意分辨;如夏季肛象色泽稍红润偏温,冬季肛象稍偏白偏冷,运动与局部摩擦后肛象色泽稍红润[2]。
1.4.1 望肛门形态辨证求因
肛门形态似常态,但稍有肿胀者,深红而干者,多为大肠火,或肺热移肠;色红而湿者,多为大肠湿热,或肺热移肠之湿热型,或湿热下注;色红伴有溃烂红点、甚或伴有水浸样白苔,为湿热困脾,或脾虚大肠湿热;深红伴表皮溃破,为肺肠火热湿毒较甚;淡红者多脾虚湿盛;苍白者,多为血虚或肾虚水泛。肛门及其周围虽肿胀,但见皱襞:呈暗黄色,或伴有结痂,为大肠火,湿热或热瘀之肿毒等渐退之象;色浅淡者,多为气血两虚或肾虚水泛之证渐康复。肛门周边局部肿胀: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有中央突起形成黄白色脓头者,为火毒炽盛致热壅血瘀、血败肉腐;肿硬而无红肿热痛者,多为气滞(肿而柔韧)、血瘀(肿硬而疼痛)、脾虚湿聚、痰结、邪毒壅踞,肺虚(多伴咳嗽咯血,骨蒸盗汗)等。肛门周围有单个或多个瘘:多为痈肿或痔疮溃后久不敛口,外流脓或粪水,瘘口周可见轻红肿,局部痒痛,缠绵难愈,多有气血虚,挾血瘀、邪毒、痰结等。肛门有物突出:大便形状正常,有物脱出,大小形如梨状,呈淡红色,触之柔软,有弹性,不易出血,部分便时发生或加重,且可自然回复,伴肛门松弛,如反复脱出可引起脱出物红肿或糜烂出血,多为脱肛或直肠脱垂,主因气血不足,气虚下陷,固摄失司或伴热毒下注;如有单个或多个小肉团样脱出,呈鲜红色,表面光滑,大小不等,触之柔软,有弹性,可伴出血,经常有便血,称直肠息肉,是因湿热下迫大肠,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有物突出,呈蕈状、乳头状,淡红色,触之硬结,表面高低不平,无弹性,易出血,伴有大便变形,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消耗性体质,多为直肠癌,主因气滞血瘀,湿热邪毒蕴结,乘虚下注;有物脱出,质柔软,表面色鲜红或青紫,大便时脱出或脱出明显,或伴出血,多为痔,主因肠风挟热、温热下注、气血虚等。肛门周边有肿物突出:位于肛门一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能还纳,部分溃烂、出血,经久不愈,伴腐臭,多因气滞血瘀,邪毒蕴结而成。肛门边缘有裂痕:肛管的皮肤全层裂开或并伴有感染溃疡,排便时大便表面有血迹,好发于中线前、后方,称为肛裂,多因肠燥便结引起;肛门松弛不闭,伴组织萎缩:中气不足、脾肾两虚,脾失统摄所致。肛门周围丘疹:局部红肿,伴丘疹或渗液,多为大肠湿热、肺热移大肠或湿热下注;肛门周围脱屑:局部有红肿者,多为大肠湿热;局部无红肿者,多为肺脾肾虚,血瘀血虚,肌肤失养;肛门及其周围有乳白膜:多伴局部有红肿、渗液,多为大肠湿热(霉菌感染所致);肛门周围皮肤有红紫斑,似锦纹、云片:多为实热、热盛、温热邪毒,内迫营血,蕴阻肛门,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见于高热或超高热、肛周脓肿、肛周痈疖或危重病证;肛门周围皮肤有紫暗斑:多为肺脾肾虚寒,气虚血瘀,肌肤失养;肛门周缘溃烂:伴鲜红而干燥者,多肺阴虚肠燥、大肠火热或肺热移肠、肠热津枯;伴紫红或鲜红而湿或渗液者,多为湿热下注、肺湿热移肠、大肠湿热、外感湿热邪毒等。
1.4.2 肛门之质与辨病求因
(1)肛门周围萎软、干枯:多见脾肾虚、血虚阴虚;肝肾阴虚等证;(2)肛周局部硬肿:多为邪毒或热壅血瘀,或痰瘀、痰热互结,或火毒,或气滞血瘀,湿热蕴结,乘虚下注肛周;(3)肛门周围蜂窝样软肿:多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乘虚下注;(4)肛门周围水囊感:多为积脓或有窦道;(5)肛门周围冷感(触感或较大龄儿):肛门及周围皮肤有湿冷感,无红肿,得热可缓解,多为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而外感寒湿者,其冷感,得热不可缓解,透心凉或寒战;(6)肛门周围热感(触感或较大龄儿):肛门及周围皮肤鲜红肿胀,有灼热胀痛感,多为大肠火热风或湿热;肛门及周围皮肤樱红或胭脂红,似要燥裂,或有灼热燥裂感(较小龄儿的病儿哭吵不安或用手抓会阴部),多为燥热伤津、或阴虚炎旺津亏(多盛于午后);(7)肛门及周围皮肤干枯:阴虚血燥津亏,肌肤失于滋养所致;(8)肛门及周围皮肤湿润:脾虚湿泛或外感湿热或寒湿泛溢肌肤所致[4]。
1.4.3 肛门之色与辨病求因
(1)红赤:主热证,赤甚属实热,色深热毒亦甚,微赤为虚热。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故色赤;(2)黄色:主虚证、湿证。乃脾虚湿蕴之征象;(3)白色:主虚、寒证,脱血,夺气,多因气血不荣,阳气虚衰,气血运行迟滞,或耗气失血,气血不充,或寒凝血涩,经脉收缩等,故色白;(4)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1.4.4 肛门之苔附,即肛门及周围皮肤附有物
(1)附残粪:色黄而臭秽者,多为大肠火热;色黄、黏脓伴腥臭者,多为大肠湿热、湿热下注、肺热移肠;色淡黄、或淡白伴有食物残渣或酸腐臭味者,多为伤食或食积;(2)附渗黄白液:黏稠者,多为湿盛或挾热,痰浊壅滞;清稀者,多为脾虚湿困;(3)附有白膜者:多为肠胃湿热或湿热盛之征象;(4)附有黄屑、黄痂者:多为湿热或湿盛外感火热邪毒;(5)附有小虫、白点者:为虫积;(6)附有血迹者:多因火热下迫,或气滞血瘀,热壅痰结所致,多见于肛裂、痔疮、肛肠息肉、恶性肿瘤等。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结果
基本正常4 656例;肛门形态似常态,但稍有肿胀3 612例;肛门及其周围广泛肿胀1 025例;肛门及其周围虽肿胀,但见皱襞436例;肛门周边局部肿胀35例;肛门周围有单个或多个瘘2例;肛门有物突出8例;肛门周边有肿物突出67例;肛门边缘有裂痕78例;肛门松弛不闭15例;肛门松弛不闭,伴组织萎缩2例;伴有肛门周围丘疹135例;伴肛门周围脱屑6例;肛门及其周围有乳白膜9例;肛门周围皮肤有红紫斑,似锦纹、云片75例;肛门周围皮肤有紫暗斑23例;伴有肛门周缘溃烂16例;伴有肛门周围局部溃烂11例;伴有肛门周围皮肤红肿有水疱6例。
2.2 常见临床肛象改变
外风证136例;风寒证1 231例;风热证1 775例;暑热证1 709例;实寒证531例;暑证146例;食积证822例;虫积证421例;湿热证2 487例;脾虚湿困证 578例;脾气虚证23例;脾肾阳虚证5例;痰证7例;血虚证56例;火热证95例;阴虚火旺证73例。
2.3 肛门之色观察结果
红赤5 347例;黄色976例;白色138例;黑色31例。
2.4 肛门之苔附观察结果
附残粪1 032例;附渗黄白液56例;附有白膜者67例;附有黄屑、黄痂者9例;附有小虫、白点者7例;附有血迹者5例。
3 讨论
肛门,又称魄门,为下窍二阴之后阴。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又称先天之本,肾开窍于二阴而司二便,故肛门与肾生理、病理关系十分密切;肛门通于大肠,而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与胃腑气相通,胃又与脾相表里[2];肝经绕阴部;任脉、冲脉和督脉出于会阴[3];故肛门与肾、肺、脾、肝、大肠、胃、任脉、冲脉和督脉在生理、病理有着密切联系,因而上述脏腑经络疾病也会引起肛门及其周皮肤的各种病理变化;而婴幼儿年少,会阴皮肤细嫩,着色尚浅,肛肠局部器质性疾病少,肛周皮肤的各种变化更易于望诊。肛门望诊与临床应用首先是用于病因分析,通过肛象分析病因病理,如肛周皮肤红肿,甚或溃烂渗黄液者,多因大肠湿热、肺热移肠或湿热下注[5]。用于判断疾病的轻重,如肛象改变越明显,病情越重,尤其是肛门形质的改变;如接近常态,虽病情亦轻。用于判断疾病的虚实,如肛象形态质地改变,以软、松、弛、萎等不足表现为虚,以硬、紧、收、肿等过盛表现为实,从而判断疾病的虚实。用于判断疾病的疗效 如治疗后肛象改变渐近常态方向发展,则病情好转;如远离常态发展,则病情渐加重。用于判断疾病的愈后,肛象形态、质地异常改变明显者,疗效较差或缓慢,形态、质地异常改变不明显者,疗效较好或较快;治疗后肛象改变明显,且渐接近常态方向发展,愈后较好;如治疗后肛象改变不明显,甚至远离常态方向发展,愈后较差。
望诊是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观察,认识到人体的外部表现可反映内在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而肛门望诊也是基于这一理论。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与实践,肛门望诊能明显提高婴幼儿疾病的辨证施治的准确性,故肛诊可作为儿科疾病诊察之方法的补充,有利于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疗[6]。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15,28-29,134-137,139,149-150.
[2] 刘冠军.针灸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4,123,132.
[3] 金之刚,周异群.中医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31.
[4] 王熙国.望诊法在儿科的运用新识[J].中医儿科杂志,2007,3(5):9-10.
[5] 牛风云.儿科局部望诊的临床意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21.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