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42例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3.01.21] 点击:284次

 作者:李振华  作者单位:528400 广东 中山,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42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122例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矫治训练、引导式教育及中医针灸、按摩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120例只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14 d为1个疗程,共用3~5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脑瘫患儿经综合康复治疗后,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观察组中0~6个月患儿总有效率为96.77%(30/31),~12个月为94.03%(63/67),~3岁为84.62%(11/13),~5岁为63.64%(7/11),各年龄段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疗效显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脑损伤; 康复治疗; 儿童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小儿脑瘫发病率高,在发达国家发病率为2.0‰~2.5‰[2],在中国内地发病率约为1.92‰[3],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患之一,不仅造成儿童运动障碍,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视力、听觉、言语、行为、学习等方面的障碍,给儿童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带来巨大影响,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脑瘫的特效方法,绝大部分医院及康复机构多采用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作业疗法、语言矫治训练及中医针灸按摩等综合治疗的方法。为寻找有效的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方法,本中心对242例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1/200812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收治康复治疗1年的脑瘫患儿12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63例,女59例;年龄0~6个月31例,~12个月67例,~3岁13例,~5岁11例;痉挛型81例,不随意运动型28例,共济失调型5例,混合型8例;轻度39例,重度83例。同时选择120例因各种原因未能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0~6个月33例,~12个月64例,~3岁11例,~5岁12例;痉挛型80例,不随意运动型31例,共济失调型3例,混合型6例;轻度42例,重度7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脑瘫分型、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脑瘫的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瘫的诊断标准;(2)年龄0~5岁。
  1.4 排除标准
  (1)伴有严重出血性疾病、屏气发作、严重营养不良等不适宜康复训练的患儿;(2)严重视、听觉障碍,影响康复测评的患儿。
  1.5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脑瘫临床类型有针对性地对观察组患儿采用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矫治训练、引导式教育及中医针灸、按摩等综合康复治疗;由专人每月进行1次随访,每3个月进行1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所有病例均跟踪随访1年。对照组患儿仅采用单一药物治疗。于1年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对比发育情况及治疗效果。
  1.5.1 药物治疗
  <3岁患儿予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广东三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012214),每日用量为50~200 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神经节苷酯钠注射液(长春翔通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00918),每日用量为20~40 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小婴儿酌量,对本药过敏者、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等遗传性糖代谢异常者禁用。14 d为1个疗程,共用3~5个疗程。并发癫痫者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发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等给予对症治疗。
  1.5.2 运动治疗
  按照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结合患儿实际运动能力及脑瘫程度类型,综合应用Bobath法、Vojta法及上田法进行运动治疗。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每日治疗1~2 h,3个月为1个疗程,共3~5个疗程。
  1.5.3 作业治疗
  根据患儿精细动作障碍的类型及程度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作业活动,利用各种玩具、图片对患儿进行训练,从而改善患儿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每日30~6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共3~5个疗程。
  1.5.4 语言矫治训练
  对语言发育迟缓的1岁以上患儿进行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语言表达训练。每日30~6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共3~5个疗程。
  1.5.5 引导式教育
  对家长进行引导式教育培训,指导家长参与患儿的学习训练活动,引导患儿主动、积极地进行各项康复训练,使患儿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1.6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从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患儿的发育情况及治疗效果。(1)显效:发育商较治疗前提高15分;(2)有效:发育商较治疗前提高10分;(3)无效:发育商提高<10分。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各项发育指数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患儿各项发育指数比较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经综合康复治疗后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
  2.2 观察组不同年龄段脑瘫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观察组不同年龄段脑瘫患儿疗效比较表2结果表明,各年龄段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一组复杂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单一的治疗方法不能完全解决患儿同时存在的各种功能障碍,治疗效果不理想[5]。目前,国内外对脑瘫患儿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除对患儿进行运动功能康复外,还对其语言、理解、智力、情绪、性格、行为和人际关系、日常生活功能等结合起来进行教育训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6]。本研究中运用的Bobath、Vojta运动疗法及作业治疗、语言矫治训练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常用训练方法,经过长期反复训练,可引发正常的姿势反射和产生积极的主动运动,有效纠正及防止躯体残疾的发生,诱导患儿发音并使患儿逐步获得言语交流能力;药物治疗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改善脑的血液循环,补充脑发育的营养物质,对促进患儿脑发育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予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矫治训练、引导式教育及中医针灸、按摩等综合康复治疗后,脑瘫患儿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行为及社交能力方面均得到很大提高,有部分患儿(尤其是0~6个月患儿)的各项发育指数甚至能达到正常水平。德国学者Vojta博士认为脑瘫患儿生后6个月前做出诊断,给予干预治疗效果最佳[7]。婴幼儿时期脑组织仍在不断地成熟和分化,如能早期采取康复治疗措施,给予神经因子类药物或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类药物能使神经损伤修复和再生,给予足够的运动和感觉刺激能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神经髓鞘的形成,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防止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儿的残疾程度;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其神经系统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分化阶段,脑的可塑性强,且其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康复治疗后显效更快,疗效更显著[810]。
  笔者发现:在对患儿进行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过程中,部分治疗师及家长过分强调训练强度及训练总量,致使患儿对康复训练厌倦和抗拒,影响训练效果。因此,在综合康复训练中应加大引导式教育的力度,使引导式教育贯穿于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中,激发患儿对康复训练的兴趣,寓教于乐,努力把康复训练场所营造成快乐的儿童乐园,有利于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
  小儿脑瘫致残率高,康复治疗耗时长、费用高,对社会及家庭造成的不良影响大。多学科(产科、儿科、神经康复治疗科)协作、早期干预、综合康复治疗、长期随访是脑瘫治疗的发展趋势,医疗机构应对家长加强宣教,对高危儿进行追踪随访,以早期发现脑瘫患儿,及早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提高其生存质量,帮助脑瘫患儿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阮毅燕.脑性瘫痪高危儿监测及早期干预[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3):337338.
  [2] Gibson CS,MacLennan AH,Goldwater PN,et al.Antenatal causes of cerebral palsy:associations between inherited thrombophilias,viral and bacterial infection,and inherited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J].Obstet Gynecol Surv,2003,58(3):209220.
  [3] 林庆,李松,刘建蒙,等.我国六省(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及临床类型的调查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0):61361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9132.
  [5] 郭呈芳.小儿脑瘫的综合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3):113114.
  [6] 杨李,吴德,唐久来,等.引导式教育结合Frenkel训练法对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3):207209.
  [7]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24.
  [8] 鲍秀兰.0~3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4):243244.
  [9] 郭书娟,徐秀.高危儿0~3岁早期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51553.
  [10] 夏先萍,李瑾,潘红玫.94例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治疗的效果观察[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1):8788.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