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松,皮凌红,严沁萌,严金林 作者单位:435001 湖北 黄石,黄石市中医医院(卢松,皮凌红,严金林);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严沁萌)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门诊肌性斜颈患儿,采用推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32例肌性斜颈患儿,痊愈25例(78.13%),好转7例(21.87%),总有效率100%。结论 推拿治疗能明显改善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斜颈/中医药疗法; 推拿手法; 外治法; 儿童
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的纤维性挛缩,使小儿头向患侧倾斜,颜面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的一种不对称畸形。本病属中医“筋结”“筋挛”范畴。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2周左右,发病率0.3%~0.5%[1]。该病在早期主要是进行正确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推拿疗法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目的主要是矫正颈部姿势畸形,并防止其他畸形。笔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均为200701/201101黄石市中医院与黄石市妇幼保健医院就诊的门诊患儿。共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19个月;右侧斜颈13例,左侧19例;25例可扪及患侧胸锁乳突肌有肿块或挛缩(肿块型),7例头偏向一侧,但患侧胸锁乳突肌摸不到肿块及挛缩(非肿块型),且颈部左右转动正常;32例患儿均有颜面部不对称,患侧略小于健侧。
1.2 诊断标准[2]
1.2.1 主症
(1)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2)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或出现挛缩、增粗、变硬等变化;(3)患侧胸锁乳突肌上可触及肿块(卵圆形或条索状),质地或软或硬,常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4)颈椎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弯受限。
1.2.2 次症
患儿的头面部及脊柱可出现适应性结构改变,如出现两侧颜面及眼裂的大小不对称,枕部的健侧半面较患侧半面更为扁平,上胸段脊柱发生代偿性的侧弯。
1.2.3 彩超检查
彩超显像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增厚,或可探及肌性肿块,回声增高或减低,肌纹理增粗、紊乱。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年龄0~2岁;(3)自愿加入本疗法,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4)治疗前2周内未进行任何治疗;(5)在接受本疗法期间停用其他可能影响本疗法疗效评判的疗法或药物。
1.4 排除标准
(1)先天性脊柱畸形或颈椎炎性变引起的骨性斜颈;(2)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3)颈部肌肉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
1.5 治疗方法
患儿仰卧位,不用枕;医者坐于患儿头侧;以滑石粉、按摩乳或按摩油等为介质。每日治疗1次,每次15~20 min。以2个月为1个疗程。
1.5.1 推拿常规操作
(1)按揉弹拨法: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按揉法沿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桥弓穴)来回揉动,然后轻柔弹拨胸锁乳突肌,重点弹拨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及(或)肿块。按揉法与弹拨法交替使用,约10 min,频率100~120次/min。(2)拿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重点拿捏肿块及挛缩部位。约2 min,频率100~120次/min,手法由轻及重,以患儿能承受为度。(3)被动牵伸法: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缓缓地将患儿的头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在额状面内作被动侧向运动;然后将一手扶住患侧枕后部,另一手扶住健侧下颌部,使患儿头部控制在垂直轴上,向患侧作缓和的被动旋转运动,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手法轻柔,各反复20~30次。针对100 d至1岁的患儿,可采用自重牵引,即医者双手托住患儿下颌部,并托起,利用患儿自身重力牵引。为增强治疗效果,家长可在患儿睡眠、喂奶时应用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注意力等方法,向与斜颈相反方向纠正姿势。(4)按揉法:按揉患儿两侧颈项肌、斜方肌,约2 min,配合轻拿肩井穴,结束操作[3]。
1.5.2 分型施治
(1)肿块型:治法为软坚散结消肿为主,治疗在常规操作基础上,重点按揉、提拿肿块;(2)非肿块型:治法为舒筋解挛,牵伸患肌为主。治疗在常规操作基础上,着重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及加强被动牵伸患侧胸锁乳突肌。
1.6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颈部肿物消失,头活动自如,外观头已恢复到正常位置;(2)显效:颈部肿物消失,头活动自如,外观头稍歪;(3)好转:颈部肿物减小,头活动范围加大,但外观头仍歪斜。(4)无效:治疗2个月,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2]。
2 结果
本组32例患儿中,痊愈25例,占78.13%;好转7例,占21.87%;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3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1]。随着患儿生长发育,胸锁乳突肌逐渐发生纤维性挛缩;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患侧颈部见梭形肿物;最终完全被结缔组织代替,患侧胸锁乳突肌突出如条索状。若不及时治疗,对患侧颜面部的发育产生较大影响。
中医学认为,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瘀滞所致,推拿治疗的机制主要是舒筋活血,疏通经络[3]。现代研究认为,推拿治疗通过手法的刺激,不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还可以使部分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产生组胺和类组胺之类的作用,以修复损伤的组织,从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4]。拔伸旋转侧屈手法为被动手法,可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拉长伸展挛缩的肌肉组织,松解粘连组织,有利于恢复肌肉弹性,改善和恢复颈部的活动功能;同时挛缩的肌肉得到放松后,又可大大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肿块吸收,改善肌肉萎缩。实践证明,被动运动是关键手法,通过本法治疗,可使疗程明显缩短[4]。
小儿肌性斜颈后期,可能出现上胸段脊柱侧弯等并发症。对于此类患儿,医者在治疗时除采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外,尚需使患儿取俯卧位,治疗其项背部。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对大多数患儿有效;且推拿手法治疗进行得越早,疗效越好[4]。因此,应尽可能及早采用推拿疗法,一般患儿满月后即可行推拿疗法。患儿家长在矫治中潜力很大,充分发挥家长在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诚仁,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5.
[2] 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2.
[3] 严金林,闻庆汉.推拿临证指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94.
[4] 王金贵,李桂华,王艳国.对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的思考[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5):47.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