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霞,王素梅 作者单位:100078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摘要】腹泻多由饮食因素、外感因素及脾胃虚弱所致,近年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也逐渐增多。但不论是何种因素引起的泄泻,其根本病机均为脾虚和湿盛。脾虚和湿盛既互相影响,又互为因果,故临床上治疗泄泻,应谨守脾虚和湿盛的病机,其立法、用药均应紧扣此病机。治疗方法应以运脾和化湿为要。
【关键词】 泄泻/中医药疗法; 运脾; 化湿; 腹泻; 儿童
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目前小儿腹泻病的病死率已降至1%以下(0.57‰),但发病率仍然较高。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每年5岁以下小儿平均患腹泻约为2~2.5次/人[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及秋冬季发病率较高。西医治疗除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肠黏膜保护剂和微生态制剂是较为常用的药物[2]。近年来,认为无论何种类型或持续多久的腹泻均应该补锌,如果是水样腹泻或分泌性腹泻可选择抗分泌药物如消旋卡多曲。但仍然有一部分腹泻患儿使用上述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腹泻病归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药治疗泄泻,重在辨证论治,常见的泄泻证型多为脾虚泻和湿热泻。治疗有内服药物,也有外治法如中药灌肠、敷脐、针灸、推拿等。但以口服药物居多,所选方剂有经方加减,更多的为自拟方。自拟方多是经验方,临床往往不易把握。
笔者在治疗泄泻时根据本病的发病,更为重视脾虚湿盛的病机特点,临床立法用药无不紧紧围绕此病机,临床疗效肯定。
1 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
泄泻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多为饮食因素,或感受外邪,而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小儿脾常不足,其运化水谷的功能相对薄弱,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生冷,常可损伤脾胃。正所谓《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水反成湿”“谷反成滞”,就可表现为腹胀、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小儿肺常不足,肌肤薄弱,卫外不固,容易六淫侵袭,但无论何种邪气,皆挟湿为病,或风寒湿,或暑湿,或湿热,或为寒湿,而脾为湿土之脏,喜燥恶湿,得阳始运,遇湿则困,湿困脾阳,脾失运化,则为泄泻。此为湿盛则濡泻,也即“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有的患儿禀赋脾胃虚弱,脾虚运化失健,胃弱腐熟不能,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即泄泻。大便多时溏时泻,夹有不消化食物,饮食稍有不慎,即大便次数增多。
近年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日渐突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日益受到关注。口服或者静脉滴注抗生素,均可表现为腹泻的不良反应,而笔者观察,静脉滴注抗生素后,有的患儿湿盛的特点更为突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证型多以寒湿泻和脾虚泻居多。
无论何种证型的泄泻,均离不开脾虚和湿盛的病机。《景岳全书?泄泻》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幼幼集成?泄泻证治》“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脾胃功能不足是泄泻的一个发病基础,其他外感因素或饮食因素无不干于脾胃,致脾失运化,胃失受纳腐熟,造成湿盛;湿盛困遏脾胃,又进一步影响脾胃,使脾胃纳运失司。脾虚和湿盛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故临床上治疗泄泻,应谨守脾虚和湿盛的病机,其辨证、立法、用药均应紧扣此病机。如此辨证,临证时可执简驭繁,辨证思路更加明晰,临床治疗也能收到相应的疗效。
2 运脾化湿为泄泻的根本治法
本病主要为脾虚湿盛,脾为湿困,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清浊不分,并走于下则为泄泻。如《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故其治疗应运脾化湿,复其健运功能。正所谓“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因脾的功能主要为运化,运其精微,化其水谷,运脾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有行、转、旋、动之义[3]。故治脾之法,旨在运脾。《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临床上治疗泄泻应注意利湿之法的应用,即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根据泄泻成因,湿邪兼夹不同,化湿之法还有清热利湿,温化寒湿,芳香化湿,消食导滞化湿等法。运脾多选择药物如苍术、陈皮、藿香、厚皮、白术,化湿多用薏苡仁、车前子、茯苓、藿香、扁豆。而在运脾化湿基础上,如湿热为主,则加用葛根、黄芩、黄连;寒湿为主,则用苏叶、生姜、半夏;伤食引起,则用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脾虚为主,加强健脾益气,药用党参、山药、黄芪;偏阳虚,大便完谷不化,侧重温补脾阳,药用干姜、补骨脂、吴茱萸。
3 典型病案
病例1:毕某,男,1岁。20080925初诊。家长代诉患儿以呕吐起病,继之出现腹泻,每日10余次。证见大便为蛋花汤样便,气味臭秽,舌红,苔黄腻。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诊断为秋季腹泻,辨证为湿热泻。予清热利湿,佐以运脾,方剂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物如下:葛根、马齿苋、薏苡仁、车前子、茯苓、藿香各10 g,黄芩、白术各6 g,苍术、厚朴各3 g,陈皮5 g,3剂,服2剂后,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每日4次,为糊状便,臭味不著,3剂后,患儿大便每日2次,夹有不消化饮食物,舌苔黄腻稍减。方剂调整如下:陈皮5 g,半夏、厚朴、苍术各3 g,神曲、鸡内金、薏仁、茯苓各10 g,白术8 g,黄芩6 g,2剂,患儿食欲正常,大便每日1次,成形。
病例2:马某,女,11个月。20110112初诊。家长代诉患儿腹泻3 d,遂来本院就诊。因患喘息性支气管炎静脉滴注抗生素及口服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中成药治疗10 d,患儿喘止咳减,喉中仍有痰,并持续腹泻,虽口服思密达及培菲康治疗,但腹泻缓解不明显。证见大便为水样便,不臭,色绿,每日3~4次,纳食不振。舌淡,苔白腻。血常规:白细胞5×109/L,中性粒细胞35%,淋巴细胞65%,中医辨证为寒湿泻,考虑患儿目前血白细胞不高,停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及清热化痰中药口服。予温中健脾,化湿止泻。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剂如下:太子参8 g,白术6 g,干姜2 g,陈皮、半夏、厚朴各3 g,茯苓、薏苡仁、神曲、藿香各10 g。4剂,水煎,分2次服。
20110116二诊。患儿大便成形,每日2次,喉中痰少,纳食增加。上方减干姜、藿香,加山药10 g,继予3剂口服,患儿纳食及二便正常,咳嗽咯痰消失,病情告愈。
4 讨论
腹泻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秋冬季节的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秋季腹泻。中医认为秋季腹泻为小儿感受湿热之邪致病,因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湿盛则濡泻。病案1患儿腹泻为蛋花汤样,大便臭秽,泻下急迫,舌红,苔黄腻,故辨为湿热泻。方选葛根芩连汤清利湿热,但考虑泄泻的发生为湿困脾胃,脾失运化,方中加苍术、陈皮、厚朴、薏苡仁、车前子、茯苓、藿香、白术运脾化湿,脾气健,才可恢复运化水湿的功效,从而减少腹泻。
病案2患儿平素就是脾虚痰湿体质,由于患喘息性支气管炎而静脉滴注10 d抗生素后,愈使痰湿加重,加之口服清热化痰中药,其药物的苦寒之性损伤脾胃,致使寒湿内生,困遏脾阳,水湿不化,聚而成痰,上贮于肺,则咳嗽咯痰加重,而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为泄泻。本案初为肺系疾病,久之出现腹泻的脾系症状,但其病机实为一个,均为脾虚湿盛所致。脾为湿土之脏,喜燥恶湿,得阳始运,遇湿则困,故此时继予清热化痰药和静脉滴注抗生素患儿腹泻更甚。停用抗生素及清热化痰成药,治以运脾化湿,温中助运,方选参苓白术散健脾助运,陈皮、半夏、厚朴燥湿化痰,神曲消食和胃,患儿为水样便,舌苔白腻,寒湿明显,故合干姜、藿香,加强温中化湿功效,上药合而治之,不仅痰化咳止,腹泻也随之而愈。
泄泻治疗,运脾化湿应贯穿始终,脾气健运,方可司运化之职,升清降浊,而湿去,脾气不为湿困,有助水湿运化。
【参考文献】
[1] 方红宇,方鹤松.小儿腹泻病诊断与治疗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10):607610.
[2] 叶礼燕,姜采荣,唐向国.小儿腹泻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人民军医,2008,51(9):571572.
[3] 吴大真,刘学春.现代名中医儿科绝技[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