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紫癜45例回顾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3.01.08] 点击:161次

    作者:何晓丹,白晓红  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何晓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白晓红)

    【摘要】目的总结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年龄、常见发病原因、首发症状、证型分布情况,并观察临床疗效,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 通过随访4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8周,对其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儿有明确发病诱因,其中感染因素17例;过敏因素18例,包括进食特殊食物和吸入粉尘15例,其他过敏3例。患儿均有皮肤紫癜,首发症状为皮肤紫癜26例,伴有消化道症状12例,关节肿痛5例,腹痛、关节肿痛并见2例;45例中初发者28例,血热妄行型占17例;复发者17例,阴虚火旺型10例。4周临床缓解41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8周临床缓解38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年龄≥8岁者居多,以感染和过敏因素常见;首发症状以皮肤紫癜为主;中医证型分布初发者以血热妄行型多见,复发者以阴虚火旺型为主;此病临床缓解率高,但病情易反复,结合中医药治疗,有防止肾脏进一步损害的作用。
  【关键词】  紫癜,过敏性; 中医药疗法; 中医辨证; 儿童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血管炎,其特征为皮肤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的病变[1]。HSP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皮疹形态多样[2],2002/2006其发病率由10.2%升至14.2%[3],且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为进一步总结其临床特点,指导诊疗,现将4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5例患儿均为201004/07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病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男女之比为1∶1.2;发病年龄2~18岁,其中≤7岁12例,8岁13例,>8岁20例。35例有明确发病诱因,其中感染因素17例;过敏因素18例,包括进食特殊食物和吸入粉尘15例,其他过敏3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1]第7版HSP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依据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4]制定,分为风热伤络、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4型。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尿沉渣红细胞<3个/HP,24 h尿蛋白定量<150 mg;(2)中医辨证分型属风热伤络、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者;(3)年龄≥2岁并≤18岁。
  1.4 排除标准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SP合并肾脏损伤者;(2)因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者;(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等原发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中医辨证论治
  (1)风热伤络型: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连翘、淡竹叶、薄荷、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等。(2)血热妄行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紫草、甘草等。(3)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活血。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等。(4)气不摄血型:治以益气健脾摄血。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
  1.5.2 中成药治疗
  兼有风热表证者穿心莲内酯注射液0.15~0.20 mL/(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1.5.3 西医对症治疗
  (1)腹痛、便血、关节肿痛严重者给予短期激素治疗,予强的松片口服;(2)抗过敏治疗:应用氯雷他定片、钙剂,H2受体拮抗剂等;(3)合并感染时短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如头孢他啶注射剂、红霉素注射剂静脉滴注等。
  1.6 观察指标
  患儿发病年龄、常见发病原因、首发症状、证型分布情况,并观察疗效。
  1.7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紫癜的标准评定[5]。(1)临床缓解:皮肤紫癜消失,关节疼痛、腹痛消失,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评价点之前1周无反复;(2)显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50%以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明显好转;(3)有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减少30%~50%,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好转;(4)无效:紫癜仍反复发作,出现次数、数量与治疗前减少小于30%或较前加重,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未改善。
  2 结果
  2.1 HSP患儿首发症状分布
  45例HSP患儿中首发症状为皮肤紫癜26例(57.8%),12例(26.7%)伴有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5例(11.1%),腹痛、关节肿痛并见2例(4.4%)。典型皮肤紫癜,以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多见。
  2.2 HSP患儿中医证型分布
  见表1。表1 HSP初发、复发患儿中医证型分布表1说明,初发者多起病较急,证型以血热妄行多见;反复复发者病情缠绵,以阴虚火旺型居多。
  2.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血小板均正常,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12例(26.7%);大便隐血阳性12例(26.7%);血沉增快6例(21.4%);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10例(22.2%);EB病毒抗体阳性2例(4.4%);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3例(6.7%);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降低3例(10.7%);肾功能异常2例(7.1%);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
  2.4 HSP患儿随访4、8周疗效观察
  通过随访4周、8周发现,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药口服临床缓解率高,但仍有2例(4.44%)患儿出现肾脏损害。见表2。表2 HSP患儿随访4、8周疗效观察
  3 讨论
  HSP属中医学“血证”范畴,中医古籍所记载“紫斑、发斑、肌衄”等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医宗金鉴》指出:“大小青紫斑点,色状若葡萄,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本组患儿均具有典型的皮肤紫癜,以皮疹为首发症状者占57.8%,以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皮疹为主。本研究病例中35例有明确发病诱因,以感染和过敏因素常见。实验室检查结果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10例(22.2%),低于文献报道50%的HSP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1]。而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3例(6.7%),提示与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增加有关,因此注意支原体抗体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原,指导治疗。
  HSP的病因病机不外乎“热、毒、瘀、虚”四方面。其中本虚为发病之本,是其内因,热、毒、瘀为其外因。《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血溢论》云:“小儿诸溢血者,由热乘于血气也。”小儿形气未充,卫气柔弱,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易受风邪侵袭。“六气之邪,皆从火化”,故风邪从阳化热,风邪热毒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络,血不归经,溢于肌肤,则出现紫癜。清?邵仙在《伤寒指掌》中指出“热蕴于胃,伤及血阴”为本病主要病机。病初风热之邪内侵,伤及营血而发斑,故初期以风热、毒热或湿热蕴结、迫血妄行为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以实证为主,证型以血热妄行多见;由于素体禀赋不足,后期久病致脾肾、气阴等亏损,复感湿热毒邪,终至血络受伤,血溢肌肤发为紫斑,重者伤阴耗气,故反复复发者以阴虚火旺型多见。
  本研究中患儿临床缓解率高,2例(4.4%)出现肾脏损害,低于文献报道的发病率14%[3],考虑与患儿均运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中药有关。清热解毒药有调整抗体免疫功能作用;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皮、丹参等,能影响血流速度,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水肿,调整免疫功能,抑制或减轻变态反应性损害,抑制结缔组织代谢,防止肾脏纤维组织增生,促进病变的转化和吸收[6]。清热凉血与活血化瘀药相辅相成,能阻止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防止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7]。可见结合中医药治疗对促进患儿恢复和减少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76679.
  [2] 魏永俭.小儿过敏性紫癜148例临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4):386387.
  [3] 张君.儿童过敏性紫癜257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8587.
  [4]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15.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
  [6] 王庆显,董秋燕,刘作芳,等.从瘀血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100例[J].中医杂志,1993,34(8):499.
  [7] 洪建英.小儿过敏性紫癜辨治之我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03204.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