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加味止嗽散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喉痹82例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2.11.22] 点击:117次

    作者:曹晓倩  作者单位:529500 广东 阳江,广东省阳东县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加味止嗽散治疗小儿急性喉痹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急性喉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硼砂溶液含漱口、雾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自拟加味止嗽散,每日1剂,水煎服,4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9%(77/82),高于对照组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止嗽散辅助治疗儿童急性喉痹能明显提高疗效。
  【关键词】  喉痹/中医药疗法; 喉疾病/诊断; 止嗽散/治疗应用; 止咳平喘药; 儿童
  喉痹指以咽部疼痛、红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按起病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喉痹两型。急性喉痹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属于西医急性咽炎范畴,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中医认为其多为外邪犯咽导致。笔者自2006年来采用自拟加味止嗽散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喉痹,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4/200912广东省阳东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的急性喉痹患儿12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1~14岁,平均3.5岁;病程1~4 d,平均(2.3±0.7)d;并发中耳炎、鼻窦炎各4例,并发急性扁桃体炎1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5~15岁,平均3.3岁;病程1~5 d,平均(2.4±0.7)d;并发中耳炎、鼻窦炎各1例,并发急性扁桃体炎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儿科学》中急性喉痹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急性喉痹的诊断标准;(2)年龄1~15岁。
  1.4 排除标准
  (1)咽部烫伤或机械性损伤,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所致咽部疾病者;(2)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性咽峡炎者;(3)合并精神及严重心、肺、肝、肾疾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细菌感染者加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主要为第一、二代头孢)抗感染,硼砂溶液含漱口,咳嗽咽痒明显者用生理盐水、布地奈德及博利康尼混合雾化,咽痛明显者用清开灵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混合雾化等常规治疗。
  1.5.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加味止嗽散:荆芥、前胡、陈皮、紫菀、百部、射干各3~9 g,桔梗2~4 g,蝉衣、僵蚕各2~6 g。随症加减:咳嗽加杏仁、贝母各2~6 g;胸闷、纳呆、泛恶加藿香、神曲各3~9 g;咽干甚加乌梅、五味子各2~6 g;咽痛甚加马勃、板兰根各2~6 g;咽痒甚加防风2~6 g;体虚加黄芪、白术各3~9 g。中药剂量根据患儿年龄、体质量酌情调整,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年龄较小的患儿则频频喂服,少量多次。4 d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判定。(1)痊愈:咽痛咽痒、恶寒发热、呑咽困难等症状消失,临床检查: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咽侧索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消失;(2)好转:大部分症状消失,临床检查: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咽侧索红肿部分症状明显减轻、咽后壁有少量淋巴滤泡增生;(3)未愈:治疗后自觉症状未减轻、临床检查局部症状无明显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儿治疗结果比较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喉痹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治疗多以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1]。儿童急性喉痹多发于冬春季节,其起病急,每于寒暖失调,调养不当之时易发生。因外邪入侵首先犯肺,肺主皮毛、司呼吸,咽为肺之门户。始多以风寒袭表、肺气不宣、营卫不和、邪郁不能外达、壅结于咽喉,见咽痒、咽痛、咳嗽、恶寒发热、咽黏膜水肿、充血、肿胀、舌质红、苔白、脉浮等风寒外袭之候。如不积极治疗易演变为风热、肺胃郁热、痰热蕴结,并发中耳炎、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急性炎症。止嗽散本源于《医学心悟》,原方主要为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而设,本方不寒不热,随症加减,既可疏风散寒,又可疏风清热,外感疾病,无论新久,均可加减用之。临床使用,疗效确切。笔者自拟加味止嗽散配合西药对症治疗,其中百部、紫菀理肺化痰利咽;白前、陈皮、桔梗利气化痰开痹;荆芥疏风解表、甘草调合诸药。加蝉衣、射干、僵蚕直达病所咽喉,协同疏散外邪、化痰开痹、每每奏效;不仅提高疗效,而且缩短了病程,防止演变及并发症的发生。笔者用此加味治疗喉痹不仅疏风解表、止咳化痰、并利咽开痹,一方多用,异病同治,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555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