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禁区,亚低温抢救新生儿脑病有成效

发布时间:[2012.09.24] 点击:175次

    以往对新生儿的抢救和治疗,“保暖”是第一原则,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邵肖梅教授临床研究团队反其道而行之, 十多年来经反复摸索、艰苦攻关,在全国31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亚低温”新技术,成功抢救214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目前,该成果已在包括《儿科学杂志》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8篇;主编专著4部;获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3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教育部鉴定后认为该项目综合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世卫组织统计显示,每年全球约有400万新生儿死亡,其中因窒息导致缺氧死亡者占四分之一左右,90%的病例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窒息在新生儿死亡的各种原因中占28%,成为新生儿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邵肖梅告诉记者,“低温”之所以成为新生儿领域的绝对禁区,是因为新生儿没有寒颤反射,仅依靠棕色脂肪代谢产热,棕色脂肪储备有限,消耗完毕就无法再生,因而新生儿极易发生寒冷损伤,死亡率极高,保暖一直是护理的最重要原则。抢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最佳时间是出生后6小时内送到医院并立即接受亚低温疗法,该方法是目前经循证医学证实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唯一可行的的方法。

  为突破这一禁区,找到精确的、恰如其分的治疗温度,邵肖梅带领课题组,开始了长达17年的艰苦卓绝的临床攻关和科学实验。她先集中研究了脑损伤链条上的特定发病机制,做了大量动物实验,结果发现在新生大鼠或新生猪等核心温度下降摄氏3至4度后,脑部得到了保护,且没有明显副作用。之后邵肖梅的的研究更深入了,临床再次证明,对足月出生的、确认患有重度缺氧缺血脑病的患儿,可以适当降低脑部温度(体温维持在摄氏33度至34度),即采用自己研制的“国产”新生儿降温帽和降温仪,将患儿的体温迅速从36.5度降低至33-34度,并维持72小时,结果患儿脑损伤减少了。

  从2002年起,全国13个省市16家医疗机构参与了“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脑病”的临床多中心研究,历时5年多的时间,最终得出结论:经亚低温治疗的近2144名中重度缺氧缺血脑病患儿,可以显著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预后,统计显示,病死率降低了8%至10%,脑瘫或智力低下的发生率降低了22%至27%,更有价值的是,存活者中无后遗症的比例则比以前提高了29%至33%。

  目前,邵肖梅教授临床研究团队除了在国际顶尖儿科专业期刊上发表成果外,邵肖梅教授还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制定出《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治疗参考方案,获得国内外专家好评。来源:医学论坛网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