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较之现代医学,中华传统医学是什么,该有怎样的地位?如何让中西医结合、让中西医并重?如何传承、发展中医药学?中医药如何参与医改,有为有位……上述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健康报》一直努力关注、报道、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的问题。
时代变换,斗转星移。中医药,这把打开中国千年文明宝库的钥匙,在现代社会,愈发需要好好呵护,也难免遭遇现实挑战。《健康报》忠实、客观、冷静地报道这些传承中的嬗变、前行中的挑战。关注就是力量,角度反映态度。我们相信,以珍惜国粹、寄望传承的目光关注中医药的改革发展甚至点滴变化,就是尽了负责任媒体的绵薄之力。
摘录
现在中医院单独用中药治疗的比例占多少?中药参与治疗的占多少?前者可能连一半都没有,而后者又不能完全说明中药的疗效。中医手段用得少了,医生的技术以及治疗的效果自然不会好,群众能对中医满意吗?甚至有人估计,现在中医队伍中能开汤药的仅有3万人!
“中医的衰败有其自身原因,大型中医院中‘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成了常规,中医仅成了‘术’的概念,而且,由于管理问题,中医对人才的教育有严重偏颇,民间还有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中医,但现行政策又将这些没有学历的人列入‘非法’之列,同时,医疗事故鉴定等关键性问题也局限了中医学术的健康发展。”
——《中医药界理直气壮回应非议》2006年10月20日
背景
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篇学术论文竟引起如此大反响:2006年,这篇题为《告别中医中药》的论文一经抛出,关于中医药存废争论的战火便从网络一路烧开,迅速升级为全民大讨论。
中医中药是国人该珍惜万分的国宝,还是该抛进历史长河的垃圾?如何报道这场风起云涌的中医存废之争?
在《健康报》看来,中医药传承千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服务和方法、智慧,当然不会废止。报道应立足现实和未来,前瞻地发出预警、负责地反映真相、冷静地审视问题、深刻地剖析原因,为中医药事业的隐忧呼号呐喊,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做瞭望哨。
“在这场当时轰轰烈烈的新闻事件发生当口,中医药界出奇冷静。”本报记者刘燕玲回忆,业内专家都清楚,这是一场不辩自明的辩论赛。个别对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知之不详的人举出的极端例子,难以否定中医药的科学性,更不可能撼动中医药深厚的群众基础。
面对如此新闻事件,媒体不能沉默。《健康报》选择的发声契机是一次业内讨论。“那次研讨会是专门针对‘取消中医万人签名活动’的,很多业内的专家都到场了。有的专家特别气愤,从专业的角度抨击张功耀等人攻击‘中医不科学’的无稽之谈。也有的专家特别理智,开始忧虑真正可能导致中医消失的深层因素。”旁听讨论的本报记者李阳和说。
会后,刘燕玲和李阳和联合采写的报道《中医药界理直气壮回应非议》,一方面提供大量国内外事例和翔实的数据,直观地再现了会上专家说明中医药科学性、有效性的证据。另一方面,则将视线瞄向新闻背后,探究中医药遭遇质疑背后的自身“沉疴”——中医的西化、疗效的倒退。
“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反驳谬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大家思考深层问题,即中医药生了什么病?是否真的会活不下去?可能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刘燕玲说,“如果说我们的报道有什么独到之处,那就是对于上述问题的探讨。提示读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中医的‘被贱卖’、中医生存环境不佳。中医政策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这篇报道至今仍为众多业内专家赞赏,被认为“戳到了关键部位”。权威专家借报道发出的振聋发聩之语,也成为引导此后多家媒体中医药报道方向的指南针。
这篇报道提出的“中医存废”的根源问题,有的已引起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多项针对性措施此后逐年出台;而那些5年前提出的问题和困扰,有的至今仍在延续,仍需持续关注。
本报记者崔 芳 整理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