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为乡医代言

发布时间:[2011.10.19] 点击:28次

    关注

  在我国农村,有一群人不可替代,他们一辈子是农民身份。他们没有养老金、退休金、失业保险。他们用心血和操劳编织着共和国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承担着中国8亿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个群体的名字叫乡村医生。维护这个群体的权益,就是维护最广大农民的健康权益。《健康报》一直高度关注这个群体,一路走来不离不弃。


  背景

  提供最初舆论支持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经多次自豪地说,自己是赤脚医生出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陈竺在今年两会上对媒体说:“乡村教师都变成公务员待遇了,而我却还要为乡村医生每月几百元的补助为难。”这句话被媒体捕捉并报道后,温暖了百万乡村医生的心。

  据史料介绍,1964年4月,卫生部提出:“从1968年起,在3年~5年内,争取做到每个生产大队都有接生员,每个生产队都有卫生员。”“他们是亦农亦医性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同时兼做群众性卫生工作。”上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时,全国赤脚医生达150多万名;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达390多万名。

  《健康报》与赤脚医生一路走来,经历了多重政治运动与思想变迁的风雨考验,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友情,其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和“为什么要面向农村、怎样面向农村”等一系列报道和讨论,为赤脚医生这支队伍提供了最初的舆论支持。

  推动身份转换逐步实现

  1994年,国家把赤脚医生的称呼改为乡村医生,揭开了农村卫生新的一页。规范行医成为行业需求,乡村医生开始有了入行的门槛,而房屋、设备、药品、进修学习、考试、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现实的问题也浮上水面。《健康报》关注乡村医生的关注,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带着浓烈到化不开的情感写作,以克制再克制的理性观察思考,为这个群体代言,替这个群体呼号。

  2009年,《专家:该给90万乡医“转正”》一文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报道在当年两会期间推出,这个重要建议,引起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在网络上广为转载。报道提到,“农民给农民看病的历史”该结束了,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这支队伍承担了中国8亿多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是没有名分、没有待遇,老了也没有退休的保障,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也不利于这支队伍的新陈代谢。接受采访的卫生经济学专家王禄生说,有人认为给90万乡医转换身份会增加财政负担,其实,按照逐步逐批转公的设想,这笔费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乡村医生转公,要豁出10年来操作,通过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逐步逐批实现,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具体来说,有3个步骤:安置一批,招考一批,淘汰一批。

  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到2011年年底,村村都有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如何完善乡村医生的补偿、养老、培训等政策,改善执业环境,保障乡村医生合理待遇水平,在《指导意见》中都相应有了明确的回答。本报没有满足于对政策的解释性报道,再次推出《乡村医生还有“三盼”》的报道,说出了乡村医生更多的心里话,对于沟通上下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各方力量的争取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乡村医生的待遇已经有所改善,有了新的、规范的诊室,有了国家配发的器械、药箱,有了补贴。但是他们的身份以及养老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民族先驱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训条,依然适用于百万乡村医生这支队伍的建设。

  

  本报记者刘平安  整理   来源:健康报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