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若需使用中药进行调理乃至治疗疾病,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对妊娠女性辨证用药?
孕期常用中药
临床上孕妇最常用的两味中药为苎麻根和南瓜蒂。苎麻根甘寒,清热止血安胎;南瓜蒂止呕安胎,适用于妊娠胎漏,下血腹痛,兼有恶心欲吐之症。腰酸痛者再配炒川断、杜仲、寄生之类。且苎麻根能通便,胎热便结者尤宜,用量在15 g~30 g。素体脾虚便溏者及孕后无胎漏下血者应慎用。
孕期中药使用禁忌
孕妇使用中药,必须考虑到中药对孕妇本人以及胎儿的影响,以防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与用西药一样,妊娠期用中药也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应该不用。凡辛散耗气、大辛大热、滑利、祛淤、破血、有毒的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古代名医徐之才、巢元方有“胎前三禁”之说,即禁发汗、禁攻下、禁利小便。因为过汗会亡阳伤气,过下则亡阴伤血,过利小便则损伤津液。
孕期调补之要点
孕妇的调补宜适度。
前人有“产前一团火”之说,意即妇女怀孕了,就怀有一颗生命的火种,这火种是需要一定温度的。这火不旺,生机乏力,就需要温,就需要补,让其燃起生命的活力。同时,怀孕之后,体内血液既要供应自己的活动所需,又要供养胎儿,故血液和营养物质需要量多,也需要补。
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火不能太旺盛,太旺盛亦不是好事,过犹不及。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女性一旦怀孕,非大补特补不可,以为这就是中医的观点,这是一种误区。其实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论治,主要是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不虚不补。
孕期调补之辨证用药
体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补药有补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别。孕妇有病要得到正确的治疗,离不开辨证论治。
若有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等表现,则为气虚体质,宜选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补气类中药。
若有面色苍白无华、口唇淡白、头晕眼花等表现,则为血虚体质,宜选用当归、何首乌、白芍、熟地黄等补血类中药。
若有形体消瘦、面红潮热、口干咽燥、心烦眠少等,则为阴虚体质,宜选用麦冬、天冬、石斛、沙参、生地、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等滋阴类中药。
若平素怕冷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腰膝冷痛、小便频数,大便不成形等,则为阳虚体质,宜选用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沙苑子、仙茅等温阳类中药。
妊娠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以及劳役过度、跌仆闪挫等。其治疗原则以治病与安胎并举。
若妊娠小腹冷痛,以胶艾汤为主方加减。方中艾叶暖宫止痛,当归、川芎养血行滞,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阿胶、地黄养血安胎,全方共凑养血安胎、暖宫止痛。
妊娠肿胀肾虚型以五苓散为主方。方中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运化水湿,桂枝温阳化气,菟丝子、山药补肾益气,以泻火冲安胎。腰痛甚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固肾强腰安胎。
妊娠眩晕需“养阴清热,平肝息风”,以羚羊钩腾汤为主方。
妊娠咳嗽,治拟健脾除湿,化痰止咳,以六君子汤主之。
妊娠小便淋漓心火偏亢型,以清心泻火、润燥通淋为治则。予导赤清心汤加减,方中生地、丹皮凉血润燥以清心热,木桶、竹叶、灯芯利水通淋以泻心火,麦冬、莲子心、茯神养心阴、清心火而宁心神。全方清心泻火,润燥通淋。若小便热痛甚者,酌加栀子,黄芩以清热解毒;热伤阴络尿中带血者,酌加炒地榆、藕节、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总而言之,女性无论是孕前、孕期、还是临产若需进补则都应在中医指导下,根据其体质和病情,辨明气、血、阴、阳或脏腑之虚,辨证进补。若不加选择盲目进补,就会反受其害。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