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围手术期治疗需“内”“外”兼顾

发布时间:[2011.04.01] 点击:203次

    编者按:胃癌和大肠癌均在我国恶性肿瘤死因中位居前列,严重影响国民健康及医疗负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此类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治疗模式,其中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患者的复发及预后。置身于推陈出新的新技术、新药物、新术式及新治疗理念中,如何给予围手术期患者最优的治疗选择无疑成为关注的热点。

    ——D2根治术、ESD及姑息手术均需个体化,化疗应用指征宜谨慎选择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师英强

 

    胃癌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2011年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胃癌新发病989 600例,死亡738 000例。2010版NCCN指南中着重指出,中国是胃癌人口大国,新发病数为403 000例,每年死亡达300 000例,中国的胃癌发病例数几乎占据世界发病率的半壁江山。然而,中国无论在临床试验及论文数量均无法称为世界大国,这是我们今后应正视的问题。

    D2根治术各国水平参差不齐

    胃癌D2根治术已成为东亚国家推崇的标准手术,近年来,NCCN指南也逐渐开始接受此手术的观点。但实际上,外科医生要做好此手术,离不开认真学习。尽管荷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邀请日本专家Sasako等人训练当地医生,但直到今日也并未完全达到既定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许多大医院每年有400~1000这样的病例,大量临床实践促进了国内外科水平的提高,也为做好D2根治术提供了保障。所谓做好D2根治术,一是要求清扫淋巴结需达到一定数量,二是规范清扫应达到一定质量,避免过去所谓的“挖豆”式清扫,这种清扫方式易导致一些阳性转移淋巴结可能的术中裸露,极易成为器械污染埋下术后复发、转移的隐患。好在2010年第七版AJCC分期以及日本胃癌学会(JGCA)分期均已将清扫淋巴结数目作为分期的重要参数,并废弃了以往《日本胃癌治疗规约》按解剖学N分期的方法,实际上已从理论及实践中抛弃了过去追求的、沿各站淋巴结数目清扫的方式,所以应提倡整体淋巴结清扫。这是真正的无瘤操作手术在胃癌中的具体表现,也比手术“骨骼化”重要得多。

    除了清扫淋巴结的数量及质量问题外,欧美国家关注的是D2根治术的死亡率。由于外科医生不能很好掌握D2根治术,增加了围手术期死亡率。根据荷兰著名的Dutch试验结果,D2根治术死亡率高达10%,而意大利的数据显示无死亡率,其次为英国的7.3%,日本的0.8%。中国幅员广阔,各家医院手术水平参差不齐,D2根治术死亡率应在0.5%~2.9%之间。因此,各国D2根治术死亡率的差异反映出不同治疗观点及水平的差异。日本著名外科专家Sasako当年曾在荷兰等地培训,指导欧洲学者手术,但若干年后在他的专著中,仍感悟“部分医生没有掌握胃癌的D2根治术,导致死亡率的增加,良好的课题设计和科学的统计学分析不能弥补外科医生技巧的缺陷,这些遗憾和不足影响了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由此可见,外科手术的精良与否,足以使任何治疗方案及结果显得苍白无力。

    ESD写入指南  个体化手术是方向

    近年来,早期胃癌的治疗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实际上,选择根治性手术、保留幽门手术、D1、D2根治术及某些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均可。究竟选择何种手术方案,确实是医生及患者面临的难题。近年来,中、日、韩三国对ESD的报道逐渐增多,无论从临床经验、数量及质量均较前有大幅上升。虽然2010版NCCN指南中还未涉及ESD的内容,但在今年新版NCCN(2011版)指南中,已谨慎增加了ESD的内容,使这一新生事物得以名正言顺列入指南。

    ESD手术必须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防止为了ESD而做ESD。对于某些黏膜下层癌需谨慎,因为我们还不能真正全面了解基底及切缘,对于早期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还不能通过有效手段于术前确定。另外,ESD复发后再手术的获益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与根治性手术相同的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予以解答。

    目前,从诊治指南到个体化已逐渐成为趋势,如何采用个体化治疗也是各国学者所追求的方向。2011年ASCO GI会议上,日本学者Kamiya报道了1999~2009年500例胃癌患者的研究结果,其中115例T1N0期应用前哨淋巴结进行了创伤小的个体化治疗,分别为胃部分切除51例,保留幽门手术54例,楔形切除10例,准确性达99.1%(114/115例),由此改进了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是今后可尝试的个体化治疗研究方向。

    姑息性手术其实并不简单

    姑息性手术似乎很简单,只要应用于出血、梗阻即可。但随着近年来介入支架、内镜止血等方法的应用,增加了姑息手术的复杂性,尤其在NCCN指南中已不太提倡姑息性手术,甚至在出血处理原则上提出了许多内科保守治疗方案,但始终无外科的描述,真不知大出血时应当如何处理?内科治疗无效后外科还不应予以干预吗?显然,NCCN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外科的重要性。另外,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很难把握,如出血与梗阻同时存在,是否手术干预?如要手术,应避免单纯做捷径短路手术,只解决梗阻而不切除病灶止血,这无法体现外科的必要性。因此,在解决梗阻时,更应同时解决出血问题。

    对伴有不全梗阻的患者,究竟先手术还是先化疗仍有争论。此时患者的一般条件差,外科医生顾忌手术的风险大,但内科医生却于此时鼓励外科手术,这与国情等各种综合因素相关,也仍是今后个体化治疗选择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诸多新器械提高胃癌手术安全性

    近十余年来,胃癌外科手术虽然在术式及清扫淋巴结方面并无明显变化,但新器械的不断问世已使外科手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手术时间的缩短,手术操作的简便,手术出血量的减少,手术野残留异物减少,由此而使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手术吻合器及闭合器已被几乎所有的外科医生所接受,吻合器应用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以往吻合口漏及出血已明显减少,闭合器的应用也使胃断端更加安全可靠,但吻合器应用的同时,应要求外科医生掌握手工吻合的基本技巧。近年来,除国外进口的器械外,国产的器械也不断问世并在临床中应用,对于吻合器的改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几年,在腹腔镜应用的基础上,开放手术也采用超声刀分离解剖,确实达到了视野清晰,避免过多结扎线的益处。新型的结扎束(Ligasure)在美国已普遍应用,在我国也已开始使用,并显示出手术安全、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方面的优势,而且可通过5 mm的器械进行胃小弯区域沿肝总动脉的淋巴结清扫,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今后,越来越多的新型器械将保证胃癌手术的进一步提高。

    新辅助及围手术期化疗该如何选择

    新辅助化疗为近年NCCN指南所提倡  其指征为可能根治性切除的局部进展期癌,目的是降期及控制微小转移灶。2006年报道的MAGIC试验已提示,新辅助化疗可降低T、N分期,改善进展期胃癌的长期生存。2007年的FFCD 9703试验也报道了224例,证实术前化疗增加了R0切除率(84% vs. 73%,P=0.04),同时新辅助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34%,单纯手术组为21%。这两项临床研究结果促使了新辅助治疗的应用,NCCN指南也将推荐新辅助治疗可用于T2期以上的病例。问题是,目前临床实践中究竟有多少T2期以上患者使用新辅助治疗?在许多大的医疗中心成立了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正不断探索每个病例的个体化治疗。

    围手术期治疗应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国内临床应用中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极力推荐新辅助治疗,另外是能手术则应首选手术,特别是在某些病例可化疗、也可手术时经常难以抉择。我院多学科团队曾讨论过1例男性病例,进展期胃癌,12、13组淋巴结肿大,但同时伴不全梗阻。此时即分为两种意见,部分外科医生认为有把握清除12、13组淋巴结,并能解除梗阻,为日后治疗奠定了基础,既可根治又可解除梗阻;而另一部分则主张先行新辅助化疗,待病灶缩小后再手术,根治放在首位,梗阻放在次位,试图长期获益。内科医生认为梗阻状态下营养不佳,全身情况差,难以耐受化疗,建议手术治疗。因此两种争论不相上下,呈现出内科医生外科论、外科医生内科论的倾向。不过,此患者最终给予手术治疗,达到根治性切除及解除梗阻的目的。确实,类似这样的结果很难做出选择,但从外科进展及发展方向来说,现已避免了开关腹手术及无休止的扩大手术,避免从外科手术的极端走向保守的极端,这是值得注意的。

    新辅助化疗中带来的问题  新辅助化疗一般为2~3个疗程,如果时间过长会因疾病进展而丧失手术机会,如果时间过短,则临床效果不明显。评判疗效的指标主要根据原发肿瘤是否消退、淋巴结是否缩小、全身状况有无改善等。

    新辅助化疗后给外科手术带来一定困难,其最大原因是化疗后全身凝血系统改变,所以术前要检验各项指标,纠正贫血、低蛋白及全血功能,术中创面易出血、渗血,由于代偿功能不足,原则上化疗后患者无论术中出血量多少,均应补充血及血浆制剂,术后注意发热、电解质紊乱、腹胀等并发症,恢复期明显延长,这也是新辅助化疗后带来的问题。

    临床上经常遇已丧失手术机会的中晚期病例,但用药后1~2年病情稳定,内科医生在考虑其是否可以外科干预时应慎重选择。因为此时机体已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外科介入一旦打破此平衡,有可能使病情迅速进展,短期内出现蛋白低下、腹水、腹胀等严重难以处理的并发症。此种情况下,宁愿保守治疗维持较长期的“和平共处”局面。

    结语

    胃癌外科治疗尚未达到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疗效,许多围手术期治疗仍处于选择中,如何掌握好规范及指南,并合理地个体化治疗,仍有许多难题等待国内外学者共同解决。来源:《医师报》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分享到:

京ICP备05069016号-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2007-0006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6


Email : admin@bjhanmi.com.cn

咨询电话:800-810-1156 400-650-5676

(周一至周五9:00-17:00)

Copyright © 2019 Beijing Hanm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