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关于“中日韩之间相互承认临床试验数据”的研讨,给民间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任海龙看来,一旦实现,韩美在韩国拥有的多个品种,都有望通过此“快速通道”进入中国市场。
北京韩美研发中心
在蕴藏着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面前,谁也无法掩饰其野心。“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进入世界药企排名前20位,其中最大的发展动力源于北京韩美。”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海龙日前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目前在韩国500余家制药企业中,处方药排名第一、总销售排名第二的韩美药业,在中国的子公司北京韩美并不太为人所知。但其拳头产品妈咪爱、易坦静已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者。较之更为高调、激进的欧美跨国药企,韩美认为自己并不保守。在中国新医改催生的市场机遇下,谁也不会放弃夺得那一杯羹的机会。
儿童药打出的天下
作为在中国投资最早的医药企业,韩美药业与中国的渊源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时中韩建交尚在秘密洽谈之中,韩美集团的林盛基会长访问中国,开始调查中国医药市场。1992年,中韩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韩美随后开始在中国筹备成立联络处,进一步了解中国医药市场状况,并尝试进口抗生素在中国分装。1996年,韩美与北京紫竹药业、北京天竺空港开发区三方合资,成立了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从1992年成立办事处,到1997年已经取得营业执照,正式成立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在此期间,完成公司产品妈咪爱原装进口注册并启动销售,也为该产品日后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而在当时,专门针对儿童的用药并不多见,市场空白点助推企业高速发展。
1997年以后才算是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的奠基点,开始组建自己的营销团队自己销售,产品从原装进口改为进口分包装。2001年,产品数量由1个增加为5个。在此期间,韩美对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大量摸索和尝试,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我们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是5亿元人民币,增长率是35%。”尽管任海龙对此数据并不甚满意,但韩美自2004年后连续5年销售持续高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年销售额增长率达到25%~56%,而在2001年初,该公司财政还是赤字状态。在这个增幅中,妈咪爱贡献巨大,也逐步确立了韩美在儿童药物领域的领先地位。妈咪爱从上市以来,已经为累计超过1亿元(累计销售10亿支以上)的中国儿童服务。与此同时,该品牌也持续雄踞各大止泻药榜单前列,在2010年被评为“中国医药市场儿童用药值得信赖品牌”。而近年上市的易坦静、纳尔平、
“儿童用药安全性是最重要和关键的。我们儿科领域正在开发新的产品,是从韩国总部引进的退烧药,现在正在上海、北京做临床试验。优势在于以前的退烧药要2岁以上儿童才可以用,这个产品对于3~4个月的婴儿也适用,安全性更高。”任海龙表示。
临床试验互认机遇可期
单一品种的强大,显然无法支持企业持续的高速发展,“我们除了进一步巩固儿童药领域之外,陆续会在消化、心脑血管方面引进新产品。”任海龙透露。而令他感到欣喜的是,中日韩之间推动相互承认临床试验数据已有进展,“如果能尽快实现,那么我们把产品引进中国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关于“中日韩之间相互承认临床试验数据”的理念,官方层面的首次讨论源于2007年4月召开的第一届中日韩三国的卫生部长会议。在该会议上,三国之间以推动临床试验数据相互承认为目的,探讨其可行性。2007年7月,三方开始在实操层面进行会议讨论,8月,三方数据相互认可研讨班成立。同时,为了支持三国共同开展临床研究,设立了相关的事务机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监管层面的行动,对于加强两国药品开发业务的协同合作关系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位于东亚的中日韩等国,由于人种文化方面的联系,如果能够充分合作,共同发展,不但能够在本区域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相信未来还能够立足于亚洲市场,在全球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最新的消息是,三国卫生部长近期签署协议,在药物临床试验领域,中韩日同意在各自的法律框架下,加强种族差异性科学研究的合作,以促进全球药品开发和临床试验数据的共享,并成立了由政府、工业界和专家组成的共同研究工作组,分析各方临床研究监管规制差异,加强临床试验方面的信息交流和互换。
官方的研讨进展,给民间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三国之间数据相互承认要真正实现,肯定有很多困难,但现在一直在推进。”在任海龙看来,一旦实现,韩美在韩国拥有的多个品种,都有望通过此“快速通道”进入中国市场。
未来路漫漫
“今年的目标是7.5亿元,2015年是20亿元,2020年实现50亿元。”2009年底,韩美高层悉数来到北京,为北京韩美描绘了这样的蓝图,也表达了总部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
这些目标无疑显得过于宏大。对韩美而言,左有欧美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激进式高速发展,右有中国本土企业对于基层市场的深耕细作。在两者的夹攻之下,韩美的优势在哪里?谨慎的任海龙并没有给出过于明确的答案。在他看来,多个品种进入医保目录、高达500人的基层销售队伍布局、15%的研发投入大手笔,都是韩美下一步发展的最好支撑,也是其不保守的佐证。他希望北京韩美能延续总部的定位——以研发为主导的企业。而现在,他最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医改政策的走向,以及如何解决人员稳定性差”。